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首 頁 要聞 圖片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數據庫/周刊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成品油價格調整"時間窗"本周再開啟 專家稱電廠不可能下調電價 -前3季全國稅收同比增收964億 首次正增長 經濟刺激一年作用巨大 -預計明年信貸投放7至8萬億可能性大 七銀行需補充資本金逾千億 -呼市4犯越獄全過程終清晰 主犯編短信拉人入伙 謝才萍獲刑18年 -部分優惠或謝幕 調控擬向開工傾斜 首套房利率七折叫停可能不大 -外交部就達賴竄訪中印邊界爭議地區答問 望印提供工作簽證便利 -中國超400萬人接種甲流疫苗 專家:不良反應可控 1俄籍患者死亡 -公益醫院非法行醫 北大教授慘死北大醫院 媽媽割肝救子手術成功 -國家級貧困縣婦女賣血 賣600cc獲168元 京血庫不足呼吁市民馳援 -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 7日起寒潮又將回頭 周末雨雪再襲京城
首頁>>政策解讀
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2009 年 11 月 04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六、主要建設任務和工程

實現新增500億公斤糧食生產能力的目標,關鍵是將糧食生產核心區和非主產區產糧大縣,建設成為田間設施齊備、服務體系健全、倉儲條件配套、區域化、規模化、集中連片的國家級商品糧生產基地,切實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充分挖掘糧食增產潛力,努力增加商品糧調出量。為此,要根據東北區、黃淮海區和長江流域等不同區域特點、制約因素和增產途徑,統籌實施水利骨干工程、基本農田、糧食科研創新能力、良種繁育和農技推廣體系、農業機械化體系、防災減災體系、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倉儲物流和糧食加工能力等八大工程建設。

(一)水利骨干工程建設。

1.大中型灌區及配套工程建設。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加快實施大型及部分重點中型灌區骨干工程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發揮灌區改造的整體效益,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積,提升灌區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提高灌溉保證率和水資源的利用率。力爭到2020年,改造灌區面積1.8億畝,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55以上,基本完成大型灌區和部分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其中,東北區要加大灌區骨干工程和田間配套工程建設力度,改進灌溉方式,擴大地表水灌溉面積。黃淮海區要加強大中型灌區的渠道防滲建設,優化井渠結合灌溉模式,減少地下水超采,高效利用雨洪資源,加快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長江流域要圍繞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工程,增加灌溉面積,穩定與增加雙季稻播種面積。

2.適度新建水源工程。在水土資源條件匹配地區,適度興建蓄引提工程,增加灌溉供水,發展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加快松嫩平原尼爾基等引嫩擴建灌溉工程、吉林哈達山水利樞紐等工程建設,完善水資源配置網絡體系,建設旱澇保收標準農田。在長江流域適當新建一批水庫灌區,盡快發揮灌溉效益。在西南等地區加快以灌溉水源為主的中型水庫建設,解決工程型缺水問題。

3.大中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在實施中部四省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的基礎上,做好淮北、沿黃及長江中下游沿江以及濱湖等地區的大中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加強排澇區的配套工程建設,使易澇耕地除澇標準普遍達到3-5年一遇,切實減輕洪澇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實施東北、黃河沿岸地區灌溉泵站的更新改造,降低能耗和提水成本。

4.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在灌溉條件較差、灌溉水源不足的地區,加強小型抗旱工程建設,配備小型抗旱應急機具,擴大抗旱坐水種面積,提高糧食生產抗旱保收能力。

專欄1 水利建設重點工程

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完成大型灌區、部分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骨干工程,增加有效灌溉面積4100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43億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35億畝。

新建灌區到2020年,建設尼爾基等新建灌區和云、貴、川、渝、湘等省(市)中型水庫配套灌區,新增灌溉面積1650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430萬畝。

大中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更新改造大中型排灌泵站,改善灌區供水排澇能力。

抗旱應急水源建設在灌溉條件較差、灌溉水源不足的地區建設抗旱應急水源。

(二)基本農田建設。

1.田間工程建設。按照成片區開發、整體推進的原則,加強以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為基礎的田間工程建設,配套實施土地平整、機耕道、農田林網工程,以及土壤改良,增施有機肥、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措施,逐步把糧食生產核心區和非主產區產糧大縣的中產田建成旱澇保收的高產田、把低產田改造成產量穩定的中產田,形成一批北方地區80萬畝以上、南方地區50萬畝以上的區域化、規模化、集中連片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到2020年,完成改造中低產田3億畝,力爭使糧食生產核心區和非主產區產糧大縣的中低產田面積減少一半以上。

2.土地整理和復墾開發。繼續實施土地整理和復墾項目,確保耕地占補平衡。重點抓好遼河流域、豫西丘陵等地區土地整理工程,補充有效耕地面積。做好重大基礎設施所占耕地的耕層剝離用于新增耕地改良的監管工作。加大廢棄地、撂荒地、閑置地的復墾利用,提高復墾耕地質量。到2020年,在800個產糧大縣和后備區完成整理和復墾耕地2000萬畝。

3.耕地質量監測能力建設。加強耕地質量監測區域站建設,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耕地質量監測網絡,提高耕地質量監測能力。

專欄2 基本農田建設重點工程及財政專項

田間工程建設通過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土地平整、農田林網等建設,配套良種、植保、農技推廣等服務體系,改造中低產田3億畝,其中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承擔1.5億畝,中央基本建設投資承擔1.5億畝。

土地整理和復墾開發800個產糧大縣和后備區整理和復墾開發土地2000萬畝,保證耕地占補平衡。

測土配方施肥財政專項實現測土配方施肥補貼覆蓋全部農業縣,對農民還田秸稈、種植綠肥、施用有機肥予以補貼。

耕地質量監測能力建設建設耕地質量監測區域站,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耕地質量監測網絡。

(三)糧食科研創新能力建設。

1.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水稻、小麥、玉米工程實驗室和土肥資源高效利用、作物高效用水工程實驗室建設,改善科研試驗條件,配置、更新儀器設備,提升科研手段和水平。加強基礎性研究,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突破分子技術應用、親本創制等育種技術瓶頸,加快培育高產、優質、廣適、抗逆、抗病的優良品種,研究開發適合不同地區的先進栽培、新型肥料、節水等技術和設備,建立糧食科技儲備和科技支撐能力。充分發揮農業、水利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高新技術園區的作用,整合資源,優化布局,增加投入,搭建開放式研發平臺,建立健全科研協作關系,明確階段性研發目標,開展聯合攻關,提高科研整體水平。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加快研究轉基因高產糧食新品種,提高糧食單產水平。

專欄3 糧食科研創新能力建設重點工程

糧食工程實驗室建設水稻豐產、抗病、抗逆、抗旱品種培育和栽培技術研究實驗室、技術集成示范基地,挖掘水稻優異基因,引選、培育水稻優良品種。建設小麥親本創新、高產、多抗、高效育種和栽培技術研發平臺、技術集成示范基地,加快小麥新品種、抗旱節水、保護性栽培技術研究。建設玉米種質創新、品種選育、高效栽培技術研發平臺、技術集成示范基地,突破種質資源基因挖掘、品種改良和育種技術瓶頸,構建玉米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建設土肥水資源高效利用方面的國家工程實驗室,加快共性關鍵技術開發。

國家級重點種業基地建設建設海南南繁科研制種基地,統一規劃,整合資源,搭建科研制種平臺,改善田間設施、制種設備條件,提高制種手段和能力;建設甘肅河西走廊雜交玉米、四川雜交水稻制種基地,改善農田水利、病蟲害防控條件,配套良種儲藏、烘干、質量檢驗檢測等儀器設備,提高良種繁育和供應能力。

2.國家級重點種業基地建設。加強海南南繁科研制種基地建設,科學分設制種田,完善科研實驗、種子檢測等公共服務設施,加速育種材料繁殖、純化和篩選。加強甘肅河西走廊雜交玉米、四川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建設,完善制種田排灌設施,加強地力培肥,引導企業配套完善精選加工、烘干儲藏等設施設備,全面提高雜交玉米和雜交水稻規模化、標準化制種能力和穩定供種水平。

(四)良種繁育和技術推廣體系建設。

1.良種繁育推廣。根據不同區域的生態特點,統一建設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良種繁育基地,改善種子田生產條件,配套種子檢測、烘干、加工和倉儲等設施設備,全面提升良種生產和供應保障能力。加快建設水稻育秧大棚和工廠化育秧設施,提高水稻育秧水平,提高單產和品質。加強種子質量檢測體系建設,提高種子質量檢測、品種鑒定能力。繼續完善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改善試驗條件,提升裝備水平,保證試驗結果科學準確。到2020年,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5%以上,力爭商品化供種水平由目前的80%提高到85%。

2.高產栽培技術集成推廣。繼續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深入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和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建設糧食萬畝高產示范片,普及推廣優良品種,集成、示范和推廣先進實用的高產栽培技術。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實現科技人員直接到戶、技術要領直接到人、良種良法直接到田。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機制,擴大輻射帶動范圍。

專欄4 技術推廣重點工程及財政專項

良種繁育工程在糧食生產核心區和非主產區產糧大縣建設區域化、規模化良種繁育基地,提高種子生產供應能力,在北方地區建設育秧塑料大棚,南方地區水稻育秧大棚。

良種補貼財政專項中央財政在現有基礎上,適當增加補貼資金,完善補貼辦法,不斷提高農作物良種覆蓋率。

高產創建和科技入戶財政專項中央財政在現有基礎上,適當增加補貼資金,繼續支持高產創建和農業科技入戶工作。

基層農技推廣經費補助財政專項在加快推進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的基礎上,增加中央財政補助經費,支持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開展技術推廣服務。

3.基層農技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區域性、縣級和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善工作條件,增加工作經費,穩定基層農技推廣隊伍。鼓勵科技人員到基層工作,加強科研與推廣的緊密銜接,提高農技公共服務能力。

(五)農業機械化體系建設。

1.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快推進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重點解決稻谷、玉米生產關鍵環節機械化問題,提高農機具配套比。力爭到2020年,水稻栽植和收獲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60%和85%,玉米機播、機收水平分別達到75%和50%。扶持農機合作組織或農機大戶。加快深松整地、免耕播種、玉米機械收獲、玉米秸稈還田機械、化肥深施等機具推廣,大力發展保護性耕作,開展保護性耕作示范。加快排灌機械、抗旱機具、節水灌溉設備等推廣,努力提高有效灌溉率和灌溉水利用系數。

2.農機具購置補貼。增加對農民購置先進適用農機具的補貼規模,擴大補貼種類,提高補貼標準,完善補貼辦法,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加快糧食生產機械化進程。

專欄5:農業機械化重點工程及財政專項

農機械化推進工程扶持農機合作組織,建設農業機械化示范縣;在東北、黃淮海、西北及山西地區的部分重點縣(市、區、場)建設保護性耕作工程示范區1000萬畝。

農機具購置補貼財政專項中央財政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增加補貼資金,加大對糧食生產核心區農民、農場職工、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購置動力機械、耕作機械、種植機械、植保機械、收獲機械、糧食干燥機械、排灌機械等糧食生產農機具的補貼力度。

(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1.防洪抗旱能力建設。統籌考慮防洪、抗旱及生態環境要求,進一步完善防洪工程體系建設和管理,提高江河防洪能力。加強旱情監測網絡、干旱預警和抗旱水源調度系統建設。

2.重大病蟲害防控。繼續實施植物保護工程,加強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站建設,完善應急防控物資儲備,構建“運轉高效、反應迅速、功能齊全、防控有力”的監測和防控體系。加強實時調度,推進聯防聯控、統防統治,提高突發性、暴發性、流行性和遷飛性有害生物應急防控和撲滅能力。力爭到2020年,將糧食因病蟲危害造成的損失率降低1—2個百分點。

3.農業氣象防災減災。以糧食生產核心區和非主產區產糧大縣為重點,完善農業氣象監測站網,提升農業氣象災害監測能力。加強農業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與評估、農作物病蟲害氣象條件預報等工作,開展農業氣象跟蹤和技術咨詢服務,提高農業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加強人工增雨和防雹能力建設,完善人工增雨防雹作業體系,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及保障能力。

專欄6:防災減災重點工程及財政專項

防洪除澇與抗旱工程長江中下游重要支流及湖泊治理,包括漢江下游、洞庭湖、鄱陽湖以及部分中小河流治理。淮河重點平原洼地治理,東北地區防洪治澇工程,治理易澇1853萬畝。建設抗旱應急水源工程。

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程以糧食生產核心區和非主產區產糧大縣為重點,完善農業氣象監測和信息發布、傳輸、農用天氣預報、農業氣象預警決策防御、以及增雨防雹等人工影響天氣系統。

植保工程在糧食生產核心區和非主產區產糧大縣范圍內,建設和完善市縣級農業有害生物預警控制區域站,全面提升農作物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水平和防控能力。

農作物病蟲害防控財政專項中央財政在現有基礎上,適當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補貼辦法,加強對蝗蟲、小麥條銹病、水稻病蟲等重大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推進統防統治。

(七)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建設。

1.水資源保護和水土保持建設。強化水資源保護與管理,按照糧食生產必須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原則,堅持走節水增產的路子,統籌水資源配置,嚴格實行灌溉用水的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合理確定農業灌溉用水量。加強農業需水管理,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控制農業用水增長,不斷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和效益。加強農業灌溉用水計量設施建設,因地制宜采用超額用水累進加價等經濟杠桿,促進農業節水。黃淮海區要優化井渠結合的灌溉模式,減少地下水超采,防止地下水超采引起生態環境問題;西北內陸河地區要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在強化節水措施的同時,控制高耗水作物種植和適當壓減灌溉面積;東北區要合理利用和保護好水資源,對新增灌溉耕地進行保護性利用,避免出現新的生態問題。河流上游修建水利工程要按照規劃和水量分配要求,統籌兼顧上下游生產、生活、生態用水要求,要特別注意保護下游生態環境。加強水污染監測和防治,逐步控制和減少污染物入河入湖量,改善水質和水環境。加強東北黑土區、黃土高原及西南石漠化地區水土流失治理。

2.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監測和治理。建立健全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預警體系,強化監測手段,在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縣級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點,全面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預警,及時掌握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和變化趨勢,為農業面源防治提供決策依據。按照源頭控制、過程阻截和末端治理的要求,加快實施化肥農藥減施替代工程,推廣精準化施肥施藥等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技術,防治農業面源污染。針對農業面源污染區域性特點,以長江流域為重點,兼顧東北和黃淮海水稻產區,實施農田生態攔截工程,在江河、湖泊入口處建設人工濕地,降低稻田退水的氮磷污染。

3.秸稈綜合利用。重點推廣機械化還田、秸稈覆蓋、快速腐熟還田和生物反應堆技術。

專欄7: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程

農田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在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農田生態攔截工程,在河湖入口處建設人工濕地示范工程。

秸稈綜合利用工程在糧食生產核心區的680個縣(市、區、場)實施秸稈綜合利用工程,重點建設秸稈青貯氨化池,秸稈生物氣化、熱解氣化、固化成型等設施。

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體系依據區域氣候、土壤、種植制度等的特點,在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160個縣級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站,建立健全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體系。

(八)倉儲物流和糧食加工能力建設。

1.增加糧食倉儲能力。繼續以東北區為重點,兼顧黃淮海區、長江流域和西部地區,建設中央儲備糧直屬庫和地方儲備糧庫。鼓勵農戶科學儲糧,支持專業合作社和農戶建設糧食倉儲設施、購置新型儲糧裝具。加強烘干、除雜設施的建設和改造,提高糧食烘干等處理能力。

2.糧食物流體系建設。結合鐵路建設,加快改造跨省區糧食物流通道,形成便捷、高效、節約的現代化糧食物流體系。重點改造和建設東北糧食以及黃淮海小麥、長江中下游水稻流出,以及華東、華南、京津地區糧食流入等六大跨省糧食物流通道。支持沿海港口、內河碼頭、鐵路站點等大型糧食物流節點的建設,完善散糧發放、接卸、運輸及配套設施。加強糧食主產區收納庫點和中轉庫容建設,配備必要的散糧運輸工具,實現跨省糧食流通的“四散化”(散裝、散卸、散存、散運)。

3.發展糧食加工。大力發展糧油食品加工業,促進糧食加工業向規模化方向發展,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適度發展糧食深加工。優化飼料產業結構,緩解飼料用糧壓力。

4.減少糧食產后損失。改進糧食收獲、儲藏、運輸、加工方式,推廣先進適用的糧食收獲機械、儲存設施、運輸工具、加工設備,提高機械設備質量和作業精度,降低糧食產后損耗。

專欄8:糧食倉儲物流建設重點工程

倉儲烘干設施建設在糧食主產區及非主產區的800個縣(市、區、場),新建和維修改造倉房,并重點在東北區加強糧食烘干能力建設,確保糧食增產后能夠及時、安全收儲。加快農戶儲糧設施建設。

糧食物流工程在六大跨省糧食物流通道中的主要物流節點建設中轉倉容100億公斤,增加散糧接收發放設施和散糧運輸工具,建設糧食物流信息平臺和檢驗檢測系統。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相關文章:
中國糧食生產可望連續6年增產 引起世界矚目
中國全年糧食生產豐收在望 40年來首次連6年增產
農業部:引進外資須有利于中國農民利益 糧食生產望獲得好收成
農業部部長:中國全年糧食生產有望獲得好收成
全國糧食生產發展規劃(2006-2020年)
農業部表彰2008年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和個人(名單)
發改委:到2020年中國要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
農業部:全年糧食生產有望獲得好收成
圖片新聞:
上海迪士尼項目已獲國家核準 土地拆遷范圍敲定(受益股)
我國建成全球最大互聯網基礎設施 覆蓋所有城市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