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房地產新政出臺以來,滬深兩市指數持續下跌,跌幅居全球股市前列。顯然,滬深股市受到了外圍市場,特別是歐洲幾大市場跌跌不休的傳染,但是,滬深市場跟跌不跟漲,當歐美股市飆升時,似乎無動于衷,而歐美市場下跌時,卻更甚一步。所以,目前證券市場的萎靡,最根本的還是投資者出現了恐慌的情緒。
何以恐慌?本周二剛剛公布的4月經濟數據,表明中國經濟依然健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了17.8%,CPI較同期僅僅上漲2.8%,PPI是6.8%。問題是,市場的噪音信號過多,令投資者無所適從。
比如,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年初既定的政策,央行也反復強調要堅持。實際上,央行周二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金融機構在4份發放新增人民幣貸款7,740億元,高于3月份5,107億元。市場的流動性仍然十分充裕,沒有傳說中的緊縮。可是,今年央行已經三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發行央票,這些回收流動性的措施,本來是管理通脹預期的手段,但是,市場對此卻作了過度的解讀。而部分地區食品和蔬菜價格的過快上漲,被大肆渲染,價格管制措施已在某些地區出現(如昆明市發改委規定了過橋米線的最高價),給投資者一個印象,僅僅提高準備金率是不夠的,加息勢在必行。
加息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條件是經濟出現過熱的趨勢,以及CPI的漲幅過大,比如持續超過5%。但是,中國經濟離過熱還比較遠,當前經濟增長主要還是靠政府的4萬億刺激計劃,而政策刺激的效果正在顯現出邊際效果遞減的趨勢。如果沒有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配合,在外部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特別是歐洲經濟前景堪憂,而出口仍然是中國經濟重要驅動力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二次探底的風險不能排除。
在經濟學課本上,3%的CPI被認為是通脹的標準,而一般認為,5%是判斷中國通脹以及加息的標準,這個也許還嫌低了,通常中國經濟對通脹的容忍度可能還會再高一些。特別是考慮到CPI統計存在比較大的缺陷,如食品權重太高等因素。所以,即便央行加息,幅度也將是非常有限的,不必過分擔心。
在就業形勢嚴峻、產能過剩并存,美元走勢基本平穩條件下,中國CPI漲幅一定是有限的,何況去年的CPI在低位徘徊,CPI的同比上漲跟基數過低有關,如果考慮環比(國外更注重環比數據而非同比)的話,CPI的漲幅就十分有限了。當前食品和蔬菜的價格上漲有一些過度炒作的因素。比如據央視經濟信息聯播5月11日報道說,北京市場上多種蔬菜的批發和零售價格的差距達幾倍。這只能說明,消費者處于信息嚴重不對稱的地位。
筆者之前已論證過,即便出現了較為明顯的通脹,對于當下的中國也未必就完全是壞事。通脹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加消費,減少失業,而失業應該是比通脹更重要、更應受到關注的指標。
引起消費者和投資者緊張心理的,不止是加息和通脹,還有房地產市場的價格。一系列的房地產新政,其目標并非打壓房價,而是讓市場各方回歸其位,令價格平穩。有人預計,房價將下跌30%甚至更多,那是對新政的誤會。市場從來不按預期行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4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同比上漲12.8%,增速高于3月的11.7%,去年4月房地產已經回暖,這樣的上漲速度史無前例。可是,投資者看不到宏觀的數據,只能根據周邊的信息和媒體的報道,判斷房價的走勢。比如有媒體報道北京市“五一”期間的新房成交創了歷史新低,實際情況卻是,成交量很大。
中國經濟最終要完成拉動力量從投資到消費的結構性轉變,但是,這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且不是當前要完成的任務。說房地產綁架了中國經濟也好,綁架了地方政府也罷,必須承認,盡管不正常,房地產依然是地方經濟增長的支柱,是數量不菲的中產階層財富的主要形式。房價的大幅度下跌,不是當前的中國經濟增長所能承受的,也不是投資者所能承受的。問題在于,商品房價格的下跌,即便是超過30%,對于低收入群體解決住房之困,幾無任何意義,過分夸大它的作用,是有意的誤導和轉移公眾的視線。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要靠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解決。而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和降低房價并非一回事。
中國的股市,從相當程度上說,主要還是政策市。如果政策信號紊亂,互相矛盾,投資者就會無所適從。管理層希望的股市健康發展,就可能僅僅是期待。
必須明確,中國經濟的核心任務還是保增長,資產價格泡沫當然存在,但是,過分抑制樓價和資本市場價格,可能是中國經濟增長短期不能承受之重。堅持既定寬松政策基調不動搖,不但是投資者之愿,也是中國經濟在紛繁復雜局面中的正確抉擇。(作者系中央財經大學政府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作者:王福重(來源:上海證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