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如今,這句話已經成為高校學子掛在嘴邊的口頭禪。逃課,似乎成了大學生活的一部分。
學生稱“逃課正常”
“大一剛來時還算聽話,不敢逃課。后來膽子大了,逃課越來越多。”中南民族大學大四的羅同學告訴記者。新聞專業大二學生小陳告訴記者,由于外出旅游,他已經有兩個星期沒去上課了。“你怎么看待逃課現象?”記者隨機采訪了該校十名大一至大四年級的學生,學生不約而同地驚訝道:“逃課很正常呀!”
高校流傳一段經典對白:一天中午,宿舍里四名學生躺在床上討論是否去上課。“你去上課嗎?”“我不想去,你呢?”“我也是。”“那就不去了!”于是四個人繼續睡覺。
久而久之,逃課成了集體行為,成為一種風氣。
課堂乏味難吸引學生
《近代史綱要》、《軍事理論》……公共課的上座率比專業課低多了。“純理論知識很枯燥無味,又不實用,我一上課就犯困。"一名學生小丁坦言,公共課大多是大班教學,老師極少點名,被抓現行的幾率很小。
除了課程本身乏味,老師課堂魅力的缺乏也成了大學生們逃課的理由。大三學生小魯說,自己逃過《近代史綱要》課,因為老師上課使用的方言,對學生缺乏吸引力。相反,《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這門公共課極受學生歡迎,因為該老師善將理論和實際結合,且注重和學生互動。
逃課為社會實踐
如今就業壓力大,為積累實踐經驗,兼職、實習成為了許多大學生的“必修課”,如果與上課發生沖突,大多數學生會選擇逃課,因為在他們看來,課本上的知識可以補回來,但實習機會不是經常有的。
“逃課熱”引發教師反思
自己辛辛苦苦備課,學生卻不買賬,尷尬之余,高校教師對“逃課熱”這一現象也進行了反思。
江漢大學彭松喬老師教《民間文學》,這是一門選修課,比起專業課和必修課來,彭老師對到課率的要求寬松得多,是否聽課全憑學生自愿。“事實上,沒有一個老師喜歡總是逃課的學生,但應該理解、尊重學生,”彭老師說。
教《古典文獻學》的盛莉老師表示,自己對學生逃課表示理解,但不贊同。雖說沒有不逃課的大學生,但學生還是應該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畢竟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學生工作者:宜堵更宜疏
為防止大學生逃課,高校常用的方法是點名,統計學生到課情況并與其綜合測評、評優評先等獎懲掛鉤。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甚至規定:一學期內無故缺課累計超過該門課程教學時數1/3者,不得參加該課程的考試,成績以零分計。
一位在校大學生告訴記者,為了應付學校點名,有學生代為簽到、很多同學第一節課上完就開溜。
從事學生工作多年的沈群香老師認為,學生逃課,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現行的教學管理模式與體制存在一定的不足、學分與學時制混亂的問題,也與老師的教學方式陳舊古板、教學內容枯燥有關系。另外,學生的厭學情緒、惰性和跟風心理也是重要原因。
沈群香稱,改善逃課現象是一個長期的慢慢疏導的過程,學校應該就多種原因,綜合應對逃課現象,不能一味強制學生,否則會引起學生反感。管理、教育應該建立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 (見習記者王華芬 大學生記者馬洪、郭鳳吟 通訊員陳昔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