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可能長期存在的就業難,高校應提前預警、主動化解
引導在校生早思考、早設計、早行動
記者日前獲悉,湖北省今年高校畢業生總人數比去年減少了5萬多人,但2008年年底與上年同期相比,招聘單位和需求人數卻分別減少了43%和56%。在采取多種舉措全力做好今年就業工作的同時,湖北部分高校也通過提前預警的方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在校生“早思考、早設計、早行動”,試圖化解今后幾年可能出現的大學生就業難。
嚴峻就業形勢帶給學生巨大壓力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周洪宇認為,這次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了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今后幾年的就業壓力,可能會比今年更嚴峻”。
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高教所研究員廖小磊分析認為,未來高校的就業壓力來自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結束;二是今后幾年高校畢業生總人數仍十分龐大;三是“90后”大學生的特性增加了未來就業的復雜性。
嚴峻的就業形勢給大學生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在武漢大學一項針對大學生就業壓力的調查中,當問及“當你長期努力所做的一件事,遇到很大的挫折導致失敗時,你會怎么辦”時,只有9.4%的人表示“沒什么,總結經驗從頭再來”,而72.3%的人則表示,“自己心里會留有陰影,并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 ”。這表明在巨大的就業壓力下,求職不成會使很多學生產生心理負擔。
高校提前預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跟不上社會發展需要,已成為制約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之一。記者在采訪中獲悉,湖北部分高校在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同時,也試圖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從源頭上破解未來可能出現的大學生就業難。
武漢科技大學日前與武鋼等60余家大型鋼鐵冶金集團建立人才協作聯誼,今后武漢科大將更多地培養企業真正需要的有用人才,而企業在人才招聘中也將對武漢科大畢業生給予更多傾斜。前不久,在中南民族大學工商學院的校企合作年會上,30多家企業就如何搭建高校與企業合作的互動平臺,提高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展開討論。
武漢科技大學在大一新生入校前,就引導他們對大學生活和未來職業發展“早思考、早設計、早行動”。黃岡師范學院將就業、創業要素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探索建立內外結合的就業創業教育教學機制。襄樊職業技術學院采用項目運作的模式,每年投入專項經費近280萬元,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提高學生職業能力與職業崗位吻合度。
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對高校傳統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大膽革新,通過專業素質教育和非專業素質教育同步推行、實施素質學分制的方式,“引導學生學會兩條腿走路”。在該校2008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非專業素質教育占學生大學4年總學分的40%,而生涯設計教育也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并納入到學生日常量化測評范疇。
專業學習職業規劃有機結合
在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同時,不少大學生也因勢作出調整。近段時間,武漢部分高校還掀起了一股學生轉專業的熱潮。武漢商貿職業學院一名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要求轉到英語專業就讀,理由是“受金融危機影響,所以轉到就業比較穩定的英語專業”。湖北經濟學院5000多名大學生主動“斷網”,全身心地備戰考研、考證和考公務員。不少高校的圖書館自習室,連日來更是“一座難求”。不少學生稱,這與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有關。
但對于部分高校或學生應對未來就業難的“未雨綢繆”之舉,一些家長卻并不“買賬”。江漢大學文理學院一名企業界的學生家長認為,“為了就業而教學是不合理的,一個只為就業而畢業的學生,畢業后可能很難生存”。武漢大學校長顧海良教授在該校前不久舉行的學習指導日上也坦言,“不主張大學生埋頭課堂學習”,建議學生要有全面豐富的大學生活,要積極參加第二課堂活動。
據悉,湖北省2009年研究生報考人數在連續兩年下降后再度微增。但在湖北省高校2009年畢業生中,一些文科類研究生求職卻并不順暢,有的只求月薪千元,都難“下嫁”。
作為一所以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為主的教學型大學,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的一次調查也讓校方既喜又憂。在該校大一的3000余名學生中,約55% 的學生畢業后準備通過考研等繼續深造。該校校長趙作斌教授稱:“一半以上的學生畢業后準備深造,這實際上對學校的辦學定位和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
全國政協委員、武漢音樂學院院長彭志敏教授認為,大學應該將專業學習、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和創業能力4個方面有機結合,并滲透到每個教學環節。
-本報記者 程墨 通訊員 朱建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