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厚厚的黃色牛皮紙袋,里面裝著各式各樣蓋著公章的表格,記錄著一個人的人生軌跡。但眼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卻對它并不“感冒”,甚至看做是自己工作流動的“束縛”而欲丟棄,這就是近年來愈演愈烈的“遺棄檔案”現象。
被“隱藏”的檔案
從貴州某高校畢業不久的小王,最近在某外資企業找到了一份工作,一心想跳槽的他很快就和原單位說了“拜拜”,考慮到當初和單位簽訂了1年的合同,如果要拿回檔案就要賠償單位一大筆違約金。于是他招呼也沒跟單位打就“跳”了。
接下來,他輾轉“跳”了幾個單位。對于當初被自己扔在原單位的檔案,他干脆一直不聞不問。
“沒有檔案也沒事,我工作不照樣好好的嗎?” 事實上,像小王這樣無意間將自己的檔案“隱匿”了的大學畢業生有很多。
就在不久前,記者從貴州省人才交流中心與貴陽市人才交流中心了解到,他們人事托管代理的10余萬份人事檔案中,多年無人問津的占到2/3,有近7萬份。據了解,這些檔案90%以上的“主人”大部分都是這兩年畢業后暫時找不到接收單位,而把檔案留在學校,隨后一直都置之不顧的大學生。 其余只有少部分為企業普通職工或其他辭職、辭退人員的檔案。
貴州省人才交流中心畢業生就業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更是無奈地告訴記者,他們這里無人問津的檔案最長達到了13年之久,許多檔案從放進之日起,就成了“死檔”,但人才中心又不得不對這些檔案進行保存。
是什么讓檔案“隱藏”?
“說實話,我還真不知道自己的檔案現在在哪里?!币呀浌ぷ饕荒甑年悤哉劦阶约旱臋n案,一臉茫然。 2008年,他剛從貴州大學計算機學院畢業,留在了省會城市貴陽。與班里其他同學相比,他并沒有跟風參加“公務員考試熱”,而是干起了銷售,兩年下來他已經小有成績。
陳曉告訴記者,他覺得檔案只是對某些想“進單位”的人有用處?!拔椰F在干得挺好的,目前來看,我覺得檔案對自己來說確實沒啥作用,只能作為自己的人生經歷的一種見證,它的收藏作用大過實際作用?!?/p>
調查中,記者發現,隨著社會就業方式、環境的日趨多元化,尤其是近年來非公經濟比重的逐年提高,一些大學生不用檔案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這在客觀上促生了檔案的“隱藏”。
記者在貴州省某高校進行了隨機采訪,超過70%的臨近畢業的大學生們對于檔案的用途知之甚少,不少畢業生甚至不知檔案與自身有何關系。
記者了解到,目前大學畢業生對自己檔案的處置方式分以下幾種:有的隨意將檔案丟在學校置之不理;有的干脆把檔案揣在身上;小部分人把檔案轉到了學校所在地的人才市場,但幾年后就忘了這事;更多人則完全將檔案遺忘了,不知檔案是轉回了原籍,還是留在了學校,或是轉到了人才市場。
“檔案依然很重要”
隨著進入私企和自謀職業的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如何妥善地處理自己的人事檔案,成為這一人群必須面對的問題。
貴州省人才交流中心畢業生就業服務中心、人事代理部部長任志慧說,“因個人不重視,很可能致使這些個人重要資料丟失或損壞,最終導致不必要的麻煩或檔案里沒有這段‘歷史’。”同時她提醒,即將畢業或已畢業沒把檔案當回事的大學生,還有那些國有破產企業職工們,如果沒有檔案,申報職稱、退休、辦理養老保險等都將成為難題。
此外,在遇到轉正定級、開具出國、考研等有關證明,都會用到人事檔案。檔案一旦流散遺失可能會產生多種嚴重后果,畢業后無論工作多少年,工齡都可能被記為零。
對此,任志慧提醒,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先問清楚單位如何接收人事檔案,不接收檔案的,應將檔案轉到何處;進入新單位時,要催促單位辦理用工手續和簽訂勞動合同,并及時將招工錄用材料和勞動合同交給檔案管理部門;在離職時,應將離職證明(解除合同證明)等歸檔,并將人事檔案轉到新的單位。(趙福中 李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