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實施“六大構想”社會效益巨大
“江”水北調、“河”水分流、治理沙漠、開發藏電、遷移人口,若能付諸實施,那么,其得益不僅是西北地區、華北地區,全中國乃至全亞洲全世界都將從中得益;其獲益不僅是現階段,而且將上百年上千年地受益。
1、能使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1)可緩解青藏高原上冰川的縮減。若能給西北干旱缺水地區年均調水650+200億立方米,那么,可望在騰格里等六大沙漠沙地中栽植上喬木林1500萬畝(1萬平方公里)、灌木林和草地3000萬畝(2萬平方公里),并增加水澆耕地5200萬畝(3.47萬平方公里),這樣,可望為緩解青藏高原上的冰川縮減和土地沙化起到三方面的作用:其一,可增加冰川的水源補給。給祁連山北邊廣闊的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大量地調水,必然會增加該地區空氣中的水分,而該地區多刮強勁的西北風,所以,能給青藏高原上的冰川帶去水補給的增量(能增加青藏高原以及天山、賀蘭山、黃土高原的降水,增加在西北地區實施人工降雨的機會),從而有利于長江、黃河等大河的長久奔流,有利于減輕長江、黃河流域的水資源短少威脅。這一點,筆者在撰寫本文時曾向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呂世華研究員征詢意見,呂世華研究員認為,給西北干旱地區大量地調水,會給祁連山等青藏高原上的冰川帶去增量是肯定的。其二,降服騰格里、巴丹吉林等青藏高原北邊的大沙漠(將來大規模開發太陽能后還可通過大量的海水淡化及調運而降服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能減少青藏高原北邊的沙塵暴,能減少由高空氣流帶向青藏高原冰蓋的沙塵,因蒙上沙塵的冰川吸納太陽輻射較多,因而有利于減少青藏高原上的冰蓋吸熱,從而有利于減緩青藏高原上的冰川消融。其三,調水后能在沙漠地區新增大量的耕地及林草地,能為青藏高原地區的人口大量地外遷到浙閩粵三省提供大量的可置換用地,從而有利于遏制青藏高原上林草植被的人為破壞,有利于修復其林草植被,有利于遏制青藏高原上土地的沙化和氣候惡化。
(2)有利于消除或減少沙塵天氣。我國華北乃至江淮地區在春季頻繁出現的揚沙或浮塵,部分來自蒙古境內的沙塵暴,但多數源于國內的沙漠沙地。溫家寶總理今年3月26日在全國防沙治沙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曾說,“北京,每年都有十多次沙塵暴,去年最嚴重的一次,在北京降落的沙塵達33萬噸。”今年4月初,因北方巴丹吉林等沙漠發生沙塵暴,上海、寧波都下了泥漿雨。若給西北地區年均增加供水850億立方米,那么,可使離北京不遠的渾善達克、巴丹吉林、騰格里等六大沙漠沙地不再發生沙塵暴,從而能使北京人和中國幾億人大大地減少呼吸帶泥腥味空氣的次數和天數。
(3)有利于緩解全球氣候變暖。其一,給西北地區調水,在騰格里等六大沙漠沙地中栽植上喬木林1500萬畝、灌木林及草地3000萬畝,按每公頃森林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每年平均吸收6.6噸二氧化碳、產生1噸二氧化碳和灌木林草地減半計,估計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1100萬噸。其二,騰格里等六大沙漠沙地中栽種上數千萬畝的綠色植物,將吸收大量的光熱,減少光熱在地面和空氣中的傳遞。其三,若能在改善生態環境后的大沙漠上大規模地開發太陽能發電、風能發電,那么,可大幅度地減少因火力發電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從而必將給緩解全球氣溫升高產生較大的影響,為延緩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和高山冰川兩極冰蓋的消融作出重大的貢獻。
2、能拉動內需擴大就業發展生產。
《學習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文件問答》第29問中指出: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消費增長相對緩慢,內需動力不強。這成為一個比較大的經濟結構問題。”內需不足,既造成生產能力閑置,就業崗位緊缺,社會不和諧因素增多,又導致我國出口產品價格過低,在國際貿易中頻遭反傾銷起訴。
若能實施“江”水北調、“河”水分流、治理沙漠、開發藏電和人口遷移工程,那么,將明顯地拉動內需,擴大勞動就業,促進生產發展。
(1)擴大就業崗位2287萬個。
按勞動力人均年收入2萬元推算,實施“江”水北調、治理沙漠、開發藏電、遷移人口等工程投資4.5萬億元,共需1125萬人勞動20年;若相關管理及服務業就業量再增加25%,那么,還可擴大就業281.3萬人。此項小計為1406.3萬人。
“江”水北調、開發藏電、遷移人口后可凈增耕地5495萬畝(減少面積不論土質計算),按勞均承包20畝計,可增加就業崗位274.8萬人;在沙漠地區新增林草地4500萬畝,按勞均管護林草地150畝計,可增就業崗位30萬人;相關管理及服務業人員按25%計,可增加就業崗位76.2萬人。此項小計381萬人。
給浙閩粵三省新增2000平方公里(300萬畝)用于移民的農用地轉建設用地,并將之建成為工商業城市,按每平方公里除了安置移民就業外還可吸納勞動力2500人計,就業增加空間約為500萬人。
上述三項合計,可新增長期就業崗位2287萬人,還未包括給西北增加供水后在西北地區發展工業可增加的就業崗位。
就業是民生之本,勞動不僅能創造價值,而且是個人及家庭維持生存的必需,是個人及家庭謀求發展的主要途徑;讓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失業,不僅失業者本人痛苦、家庭不和,勞動潛能滅失,還會給社會增加不穩定因素。所以,在我國今后幾年城鎮勞動力就業崗位缺口每年在1300萬個以上、農村還有1億左右富余勞動力的情況下,實施上述“江”水北調、開發藏電、治理沙漠及人口遷移工程,不是勞民傷財工程,而是給城鄉一二千萬個家庭營造謀生及發展機會的致富工程,是促使大量的失業勞動力實現就業的安心工程,而且是極大地促進社會穩定的和諧工程!
(2)拉動內需發展生產。
巨大的投資和勞動投入,將產生巨大的商品銷售空間。北調“江”水等宏大工程投資總額達4.5萬億元,將為采礦、冶金和工程機械、水泥建材、電機電器、化工、汽車、儀器儀表、家用器具等眾多的制造行業,苗木培植等種植業,餐飲、住宿、通訊、設計、勘探、金融保險等眾多服務業和運輸業,提供一個巨大的銷售空間。增加就業2287萬人,這么多勞動力的勞動增收所增加的消費額也比將資金積存在銀行里更能轉化為現實的市場購買力。所以,實施這北調“江”水、開發藏電、治理沙漠及遷移人口的新構想,必將促使我國的生產潛能得到大發揮,在為經濟社會長遠可持續發展創設條件中促進經濟社會的良性循環。
3、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是中央既定的大方針;“河”水分流、“江”水北調、開發藏電、治理沙漠及遷移人口,必將使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環境得到大改善,西北地區生產得到大發展,西部地方政府和百姓的收入得到大增長。青藏高原地區(主要是西藏、川西南和滇西北地區),由國家投建多座大型水電站,其稅收將大幅度地增加(水電增值稅、所得稅將增收幾百億元/年)。甘肅、寧夏、內蒙古和陜北地區,供水增加,其礦產蘊藏量較多的優勢可得到發揮,以礦產開采及加工為支柱產業的城鎮能較快地崛起,因而其“造血功能”也將較快地得到增強。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區的農牧民收入水平較低,增加供水、增加耕地和遷移人口后,未遷居人口或遷居到騰格里等六大沙漠沙地新增耕地中的人口,生產資料的人均占有量增加,生產條件改善,因而其收入水平必將提高,至于遷居到浙閩粵三省經濟開發區中的1200萬人,則增收的速度更快。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區的機關、事業人員,也將從“江”水北調、開發藏電、治理和開發沙漠、改善生態環境和改善社會環境中改善自己的生存和發展! (陳清波 作者系浙江省余姚市委市政府農村工作辦公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