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保險公司通過銀行以及郵政渠道銷售的保單幾乎是沒什么利潤可圖了,有些甚至是賠本賺吆喝。”11日,北京某中資險企分管團險及銀保的副總對記者如是感慨。
他告訴記者,由于眾多險企爭奪僅有的一些銀保渠道,以及不斷加碼的費率和銷售激勵,給保險產品帶來了高成本的壓力。
“表面上,高費率在雙方白紙黑字簽署合約上是看不出來的,因為真正導致高成本的是那些看不到的變相銷售激勵。明的暗的加在一起,使得險企付出的成本竟高達5%,更有險種竟達到了百分之八九,遠遠超出監管層規定的不超過2.1%的紅線。”上述人士補充道。
不計后果爭渠道
一直以來,銀保以及郵政渠道是保險公司眼中的“香餑餑”,目前,在壽險保單的銷售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銀保、郵政渠道銷售出去的。
監管層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銀郵代理實現保費收入411.6億元,同比增長100.3%,銀保業務量占到壽險公司總保費收入的33.9%,占整個保險行業銷售業績的25.7%。
“幾十家壽險、產險公司,上百款的不同險種的保險產品,卻要來分享僅有的幾家銀行渠道,問題就出現了。”對外經貿大學保險系庹國柱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在這種渠道不對等,以及險企盲目追求保費增長的情況下,險企通過或明或暗的手段不斷加碼費率,爭取銀保渠道,在業內已經是個公開的秘密了。”
“除了合同上的明碼標價外,向銀行變相支付費用,賬外列支可謂是手段多樣,主要通過現金獎勵、境外旅游等形式來表現。”一業內人士透露。
記者了解到,目前,通過銀保渠道銷售的保險產品主要有投連險、萬能險以及分紅險等險種,但是從付費方式上看,以躉交(即一次性繳清)為主。
按照躉交來說,同樣一款產品,由保險代理人簽單的傭金在百分之二三左右,而通過銀保渠道,產生的費率成本則在5%至6%左右,遠遠高于前者。
“通過銀保渠道銷售的產品,往往會成本更高,導致出現費差損,倘若不及時控制成本以及保費規模,無疑將給保險公司埋下風險。”庹國柱教授指出。
監管遇瓶頸
事實上,與交強險、車險不規范的費率一樣,銀保渠道高費率無疑給日后保險公司的正常運轉埋下風險,但是,監管層對于這些“頑癥”卻是“很無奈”。
“合同面上的比較好管,但是底下那些變相的費用,監管層就是管也是力不從心的。”信誠人壽投資部一人士表示。
而保監會更多能做的就是通過給保險公司下達一些例如風險提示之類的通知,來敲敲警鐘。記者了解到,5月22日,保監會就對一些壽險公司、養老保險公司下發了“提示了關于人身保險銀郵代理業務的風險”的文件。
“保監會在此刻對保險公司進行風險監控和預警提示,還是蠻有現實意義的。”上述信誠人士如是認為,“監管層選在現在這個時候出文提示風險,不是沒有原因的。”
眾所周知,2007年以來隨著證券市場的好轉,以及監管層擴大險資入市的比例后,保險2007年全行業的平均收益率高達12.17%,從現在看來,對于去年這樣火爆的行情來說,保險公司哪怕是高費率獲得保單,也可以通過高收益來彌補費差損。
但如今,早已是物是人非了。
以目前的形勢看來,險資想在2008年再獲得12.17%的投資好收益已經很難,而且,和其他資金一樣,保險資金投資也面臨著很多風險。
對此,上海東方證券保險業分析師王小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在目前投資收益滑坡的大環境下,銀保手續費惡性競爭是很危險的。一方面,銀保費用高導致保單成本高,同時又不能借助投資收益來補缺,長此以往勢必給保險公司帶來安全隱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