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9月到2009年4月,共計21家銀行發行總規模計1012億元的次級債
隨著建行、光大、民生銀行今年以來陸續發行次級債及混合資本債,多家銀行均表示有發債計劃。據了解,自四大國有銀行籌備上市以來,這樣的次級債發行密集程度以及規模大小確屬罕見。統計顯示,目前銀行業交叉持有次級債的規模約為3000億元。
記者從權威人士處了解到,盡管不少銀行為提升資本充足率而有著較強的發債沖動,但目前為止,尚無銀行超越銀監會規定的“商業銀行持有他行發行的次級債和混合資本債總額不得超過其核心資本的20%”的監管紅線。
為資本充足率“補血”
根據記者統計,從2008年9月到2009年4月,共計21家銀行發行總規模計1012億元的次級債。近期已經有包括工行、中行、交行、興業在內的多家商業銀行陸續公布了次級債和混合資本債發行預案。計劃發債規模達3000億元以上。
不少商業銀行在上市之初,曾深切地感受到發次級債以提升資本充足率的好處。不僅如此,深發展不久前披露的年報顯示,得益于其去年在債券市場上發行的80億次級債,其2008年的資本充足率比2007年大幅上升48.7%,達到8.58%。而為了達到銀監會要求的10%的目標,深發展計劃繼續通過實施發行次級債、混合債券等補充資本充足率。
業內人士指出,在目前的情況下,直接從債券市場融資困難,利差也在縮小,銀行只能依靠發行次級債來補充自己的資本金。另一方面,次級債的低成本對于銀行也具有一定的誘惑。目前處于低利率時期,銀行間債券市場利率也處于下降階段,此時融資成本較低。最近兩期光大、建行的次級債票面利率僅為為3.75%和3.2%,略高于同期的國債。
“過剩”與“不足”
不過,通過次債“補血”,也有可能不能被完全吸收。由于銀監會規定,長期次級債務的可計算價值以核心資本凈額的50%為限,因而,深發展在發行次級債補充附屬資本的時候,就遇到了紅線,因此,有6.5億元的次級債暫無法計入附屬資本,需待核心資本凈額進一步提高時才能發揮附屬資本的作用。
而且“補血”補的只能是資本充足率。數據顯示,深發展的資本充足率大幅上升的同時,核心資本充足率卻同比下降8.67%至5.27%。
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部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對單一銀行,發行次級債確實有利于提高資本充足率,但是對于整個銀行來說,銀行體系的“資本充足率”并沒有改變。他指出,要提高核心資本,必須要提高盈利水平。然而苦于目前市場工具有限,“股市的低迷,所以通過定向增發增加核心資本并不現實,留存利潤、減少對股東的分紅,這些作用也不大。”此外,風險加權資產又在上升。“這是整個行業面臨的困境,并非單一銀行的問題。”
銀監會密切關注風險
“銀行間過度交叉持有次級債和混合債券,使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達到形式上的要求,實則風險并沒有傳導出去,存在潛在的系統性風險。”一位債券市場人士對記者表示。
由于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上,銀行資金占據絕大部分,尤其次級債在市場上流通性很差,基本上都是銀行間互相持有。
因此,有人擔心,互持次級債會虛增商業銀行的資本。這將造成商業銀行承擔的風險遠遠超過其與可動用資本相匹配的、真實的風險承擔能力。
對于次級債的風險,銀監會也一直都在予以關注。一位相關人士介紹說,銀監會對于次級債的持有規模有嚴格的規定,商業銀行持有他行發行的次級債和混合資本債總額不得超過其核心資本的20%,而且其風險權重高達100%。“超過20%的部分要從資本內扣除,有一些很嚴格的措施,跟國際上基本一致。而且據我所知,現在沒有超過20%的。”該人士表示。
此外,他指出,由于目前銀行間債券市場比較大,資金比較充裕,容納銀行次級債的發行應該是沒有問題。“即便資金不充裕,市場也不會完全按照銀行的規模來看,大家會更關注發行銀行的質量。”記者 李丹丹 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