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真正意義上的全流通元年,2010年承載著投資者太多的希望。然而,新年伊始,股市并沒有如大多數投資者預計的那樣迎來開門紅,反而是不斷破位下行。對于這個現象,市場上有著太多的解釋,也許還是那個老話說的對:“好事多磨”。
A股估值合理與否
需資金給答案
長久以來,尤其是在市場動蕩的時期,A股相比于其他市場明顯偏高的市盈率就成為部分市場人士解釋股指忽上忽下的最好借口。但這些人士往往忽略了一個影響市場市盈率水準的一個最重要因素:宏觀經濟增長速度。
相比于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中國顯然名列前茅。由是,考量A股市場的市盈率乃至估值,照搬國外成熟市場的套路是不可取的,我們需要把經濟增速的權重放大,才能客觀而準確。尤其是在A股流通比例日益增大的現在,這一點尤其重要。
截至上周末,上證所股票平均市盈率為25.77倍,流通市值占總市值的比例為65.4%;深交所(包括主板、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股票平均市盈率為42.15倍,今年以來的最高值出現在1月18日,為47.28倍。平均股票價格為13.898元。其中主板平均市盈率為38.85倍,中小企業板為47.82倍,創業板為84.85倍。
按照深交所官方網站提供的數據,截至上周末,流通市值占總市值的比例為61.3%。其中,主板流通市值占總市值比例為71%,中小企業板流通比例為44%,創業板流通比例為22%。
那么,目前這樣的市盈率標準是否合乎合理的估值水平?華東師范大學企業與經濟發展研究所所長、博士李志林認為,目前這樣的估值基本上沒有泡沫可言,反而是20年股市歷史上極少碰到的大底部水準。
國泰君安證券總裁陳耿的研究團隊在研究后發現,如果一個經濟體GDP漲幅每年為8%~10%,應該是合理支撐40倍左右的二級市場的平均市盈率。美國GDP漲幅在3%左右,但是二級市場的平均市盈率也達到20倍水平。
2月5日,盡管上證綜指下跌了1.87%,但仍有149只股票上漲,金融和石化雙雄的下跌是拖累股指下行的重要因素。
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現象呢?以上海市場為例,截至2月5日,流通市值超過100億元的大盤藍籌股有156只,而當日市場下跌1.87%,與之對應的則是這些股票漲者寥寥。因此,在目前的市場結構構成現狀下,以藍籌股作為市場的價值中樞是不能準確反映整個市場現狀的。
然而,在A股市場下跌中,權重股往往扮演的是“不光彩”的角色。但這并不是由上市公司決定的,在這個過程里,上市公司是被動的,資金的好惡才是決定性因素。
截至2月5日,中國石油實際流通A股為40億股,限售流通A股為1579.2208億股,對應的A股流通比例僅為2.5%。中國石油截至2月5日的動態市盈率為21.5倍,去年第三季度每股收益為0.44元。
如果類似中國石油這樣的數據出現在其他盤面較小的股票上,股價恐怕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了。
無論是公募還是私募,社保還是QFII,游資還是大中散戶,要想撬動一只權重股僅靠一己之力恐怕很難完成,需要各路資金戮力同心才能有所斬獲,但這種操作手法耗時耗力且結果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還不如把資金從權重股中撤出轉而投向有國家政策支持的板塊和個股中,這樣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專家稱,市場估值趨于合理的這種判斷在市場繼續下跌幾百點之后同樣適用,但貨幣政策何時退出和退出力度帶給資金的心理影響則是決定市場走勢的決定力量。不管市場是否再繼續調整,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市場估值已經是進行戰略建倉比較好的時機了。
該專家稱,資金好惡不僅影響市場走勢,也是影響市場估值的重要因素,因為估值合理與否的評判標準取決于資金的認同度。所以,在A股市場“新興加轉軌”特征仍很明顯的現狀下,談估值談價值中樞僅是“紙上談兵”。在大盤藍籌股數量占據相對優勢、機構投資者成為市場的絕對力量、市場交易機制健全之后,再談估值和價值中樞才對實戰具有指導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