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2.5億農民工在明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將產生更多的代表。與此同時,黨政領導干部的比例將下降。這是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來,人大第一次明確要求降低官員的比例。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李建國表示,將于明年選出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基層代表特別是一線工人、農民和專業技術人員代表的比例要“有所上升”,農民工代表人數要“有較大幅度增加”,黨政領導干部代表的比例要“有所降低”。
這是選舉法2010年修改后首次舉行人民代表選舉,最大的特點是,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一人一票。大約每67萬人分配1名代表。
李建國說,此舉是為了優化代表結構,保證全國人大代表的廣泛性,“更好地體現人人平等”。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對中國青年報記者形容:“這是民主權利和政治權利上的一個重大的進步。人大代表選舉中‘4個農民相當于一個城里人’的歷史到此結束了。”
1953年,我國制定第一部選舉法時,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13.26%,為體現工人階級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領導地位,選舉法對農村和城市選舉每名代表所需的人口數作了不同的規定,各省每80萬人選1位代表,而直轄市和人口在50萬以上的省轄市,每10萬人選1人。
到了1995年,選舉法幾經修改,比例大致調整為4∶1。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選舉時,城市每24萬人選代表1人,農村每96萬人選代表1人,仍是4∶1。
而新的社會階層的形成日益引起各方注意。在2008年以前,農民工從未出現在最高權力機關,2008年,3位農民工當選為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農民工有了“最直接的政治代言人。”那時,工人和農民代表比例已經連續幾屆下降。
4年以后,我國農民工已經增加到2.53億,超過一半的中國人生活在城市。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這是中國社會結構的一個歷史性變化。”
代表結構的調整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全國人大一位官員公開表示,目前人大代表中領導干部比例太高,有人稱“人代會”變成“干部會”,代表性受到影響。
全國人大代表、寧波市政協副主席范誼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當下適當增加基層代表,調整結構,這是對的。但并不意味著基層代表越多越好。他認為,很多基層代表的參政能力需要提高,更重要的是,執政者要真正善于傾聽、鼓勵民主的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朱穩芳建議,要出臺具體的措施,確保基層代表的名額。
從8∶1到1∶1,曾任山東省濟南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的全國人大代表徐華東說,這意味著“戶籍對于公民參與國家事務的籬笆去掉了”。“一人一票”適應了當前的發展需求,也適應了人民治理國家、參與政治的愿望——這種愿望變得越來越強烈。”
這位在農村和工廠工作過、也當過副市長的官員說,農民的表達有時非常簡短和具體,譬如當中央政府的種糧補貼提高2分錢,就會有農民找到人大代表,要求向上反映“柴油漲了幾分,化肥漲了幾分”。“只要千百萬人把每個人的意愿都表達出來,這就足夠了。”徐華東說。
今年35歲的朱雪芹當年從江蘇農村來到中國最大城市上海打工。她是最早的3位農民工代表之一。她形容,自己當初扛著被子拎著蛇皮袋進城,而現在的農村年輕人都是拖著拉桿行李箱,人們應該學會用“新的眼光”去審視這個群體。
直播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