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間,一個快速成長的互聯網大國正在崛起,中國在國際互聯網的地位與日俱增。
1987年9月20日20點55分,第一封電子郵件終于穿越了半個地球到達德國。這幅截屏圖在王恩海看來,是一件意義非凡的收藏品,因為它記錄著中國最初邁向互聯網的蹣跚腳步。
1987年9月14日晚上,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里,十幾個人圍在一臺西門子7760大型計算機旁,他們中間有王運豐以及來自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的專家維納·措恩。
2004年12月25日,CNGI-CERNET2主干網正式開通,這是全球最大的純IPv6網絡。當時有評論認為,這是中國互聯網建設者開始從跟隨互聯網技術研發、應用10年以來,第一次趕上發達國家。
在中國互聯網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互聯網進入中國,不是八抬大轎抬進來的,而是從羊腸小道走進來的。” 20年時間,中國的互聯網從最初的一個點、一條線成為一張網,直至一份對未來的期待。在現實與虛擬的交錯中,一個互聯網大國正在快速崛起……
20年前,人們不知道互聯網是什么樣子;20年后,人們無法想象沒有互聯網的生活是什么樣子。
截至今年4月,中國網民已達3.16億,中文網站數量287.8萬,網頁總數超過160億個,國際出口帶寬640286.67 Mbps……
從第一封電子郵件發出,到下一代互聯網搶占網絡技術發展制高點,20年間,一個快速成長的互聯網大國正在崛起,中國在國際互聯網的地位與日俱增。
但隨著網絡的發展,IP地址資源枯竭和不斷升級的安全問題已成為互聯網難以承受之痛,在互聯網面臨鳳凰涅槃的時候,我們欣喜的看到,中國的下一代互聯網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一個點:第一封E-mail中轉發出黑色界面、綠色字符。
主題:The First Electronic Mail From China to Germany(從中國到德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
發件人:Mail Administration for China
收件人:Zorn@germany
當這封郵件的截屏圖像顯示在王恩海的電腦上時,距離它的發送時間已經過去了22年。
王恩海,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互聯網發展研究部高級研究顧問,作為《中國互聯網發展大事記》的編撰者,他曾用一年的時間,多方走訪、收集資料、直面當事人,探尋我國互聯網發展之初那些塵封的歷史。
1987年9月14日晚上,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里,十幾個人圍在一臺西門子7760大型計算機旁,他們的任務是發送一封電子郵件,內容以英德兩種文字書寫,中文譯為“跨越長城,我們可以到達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
這個小組的負責人是王運豐,還有一位來自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的專家維納·措恩。當時,中德科技合作進行的很好,但相互間的聯系卻并不順暢——從德國寄信到中國至少要8天時間,而電話、電報極其昂貴。為了方便溝通與交流,他們希望通過電子郵件進行聯系。
“當時我們還沒有能力制造大型計算機,發送郵件用的7760是措恩教授從德國拉到的‘贊助’,而且由于我們使用這臺計算機的技術水平有限,當時調試這臺設備還要到西門子公司去,而且要在晚上西門子的工作人員下班以后。”王恩海說,“那時,中國還沒有成為國際計算機數據通信網CSNET的成員,只能先通過德國的卡爾斯魯厄大學,‘中轉’之后再和國際互聯網連接。”
經過一番調試,技術小組在北京的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搭建了郵件服務器節點。但第一次發送,卻因CSNET郵件服務器上的一個數據交換協議存在漏洞而失敗。
6天后,項目組修補了這個漏洞,第二次試發郵件。1987年9月20日20點55分,這封郵件終于穿越了半個地球到達德國。中國互聯網在國際上的第一個聲音就此發出。據粗略估算,發送這封郵件的費用將近50元人民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