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進區奔牛鎮葉家碼頭陳巷村的西北角,有一片80畝的泥鰍養殖田,養殖田的主人僅僅是一位22歲的小伙子,名叫姜林虎。雖然自己是老板,但是姜林虎卻不是人們印象中的坐冷氣辦公室、西裝革履的老總模樣,由于長時間在外勞作,臉曬得像條黑泥鰍,然而年紀輕輕的他卻已是養殖業內小有名氣的80后“泥鰍王”。
讀書還是創業?
2004年,小姜高中畢業后,父親幫他選擇了一所省內知名的院校。雖說進校時是大專,但經過5年的學習并通過考核后,就能取得本科文憑。但姜林虎覺得,“別人上5年大學要花去不少錢,而自己5年搞養殖能賺錢不說,還能抓住黃金時間學點自己想學的東西。”
姜林虎的父親搞了幾十年的珍珠養殖,姜林虎從小耳濡目染,也對水產養殖有著濃厚的興趣和一定的經驗,他覺得從事水產養殖,同樣有著廣闊的天地。辛辛苦苦為兒子鋪好了路,滿指望他能成為大學生,今后跳出農門,父親老姜聽了兒子的計劃,不由得怒從心頭起。但拗不過倔強的兒子,最后還是勉強點了頭。
姜林虎的父親養了400多畝河蚌,收獲頗豐,但不愿因循守舊的小姜有自己的想法,他要獨辟蹊徑。“因為珍珠這行基本走到盡頭了,利潤又不高,我要找新的行業。聽說泥鰍很有市場,我考察了一下,發現效益確實可觀。像黃鱔、螃蟹一畝頂多2000多元,像養泥鰍,好的話,后面添個零。”小姜一臉憨厚地笑著說。
雖說對水產養殖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但怎么養泥鰍,姜林虎還是一竅不通。憑著一股子狠勁,小姜走南闖北,蘇北、安徽、江西,四處拜師學藝。每到一處,他就打聽哪里有大的養殖場,然后找養殖基地邊的一個小旅館住下,整天磨蹭在別人的泥鰍塘邊,又是遞煙又是套近乎,主動當別人免費的“勞力”。經過整整一年的“偷師學藝”,小姜不但學到了泥鰍養殖的技巧,而且對于泥鰍銷售的整個環節、利潤如何,他也了解得一清二楚。同時,他還將不同的養殖經進行比較鑒別,選擇最優方案。經過一年的學習,姜林虎打算真正下海。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007年7月,“學成回家”的姜林虎租用了10余畝土地,開始試驗泥鰍養殖。短短3個月,到10月份,原本220條一斤的泥鰍苗已經逐漸生長到60余條一斤,泥鰍整整長了3倍多。就在姜林虎滿心指望著收獲的時候,一夜之間,500余斤的泥鰍突然死亡,讓姜林虎苦惱不已,當年,血本無歸。姜林虎開始苦尋原因,在武進區農林局和農業方面的專家幫助下,終于發現原來是河底淤泥內大量的蚌“害死”了泥鰍。找到原因之后,姜林虎反而信心更大,同時也更小心翼翼,他投資了150萬元,租用了更多的河塘準備大干一場。
姜林虎告訴記者,從開始創業到現在兩年多,他每天都是早晨5點多就起床,先到河塘邊仔細查看一番,白天還要配置專用飼料,河底清淤、清毒、購買泥鰍苗,一直要忙到很晚,每件事都自己親自上馬。“畢竟是自己的事業,所以我基本起早貪黑,利用一切時間工作。”姜林虎說。
經過兩年的努力,如今姜林虎養殖的泥鰍已經可以生長到10余條一斤,并逐漸上市銷售,甚至走出國門,出口到了日本、韓國等地。有家專做泥鰍的外貿公司想與他簽訂長期供貨協議,被他婉言謝絕,小姜說,他對銷售十分自信,他現在希望能夠自營出口,這樣利潤就更大。
泥鰍的營養和藥用價值都很高,維生素B1的含量是其他魚蝦的3-4倍,在杭州、廣東備受追捧,俏銷日本和韓國,有“水中人參”的美譽。目前活泥鰍售價每公斤16元-20元,如一畝水域可產50公斤泥鰍,則相當于畝產1700公斤小麥或500公斤稻谷的經濟價值。
同時,泥鰍生命力極強,除鰓呼吸外,腸管也能輔助呼吸,水中缺氧時,可立即躍出水面呼吸。泥鰍也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池塘、溝邊、湖泊、河流、水庫、稻田等各種淡水水域中,均能養殖繁衍。小姜說,泥鰍養殖是屬于繁殖快、投資少、收入大、見效快、風險小的養殖項目,一畝地的收益純利潤在2萬元左右。
“如今技術上已經比較成熟,我現在主要探索更多的銷路,一旦銷售網絡做成,下面的事就更好做了。”姜林虎說。他還表示,他會將泥鰍苗低價賣給周邊的鄉親,他自己則主要尋找銷售門路,幫助鄉親銷售,而且在養殖時鄉親遇到難題他也能幫他們解決。他現在的新目標是能帶動更多的農戶共同致富,這也是回報社會的一種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