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集資建房之所以廣受人們關注,是因為它號稱能幫助弱勢民眾解決住房問題,但從現實情況來看,真正能成功的卻沒有一例。從這個意義上說,廣州這次“合拍購房”模式為個人集資建房提供了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成功路徑。
細分一下以往的集資建房模式,其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拿地的環節看,許多集資建房者并不具備拿地的實力,資金與土地始終是一個瓶頸。而且從拿地的行為來說,也并非集資者集體的自由自愿,完全是集資者自己推薦人來做,反之是先有人先有組織在做。為什么大家會涌入,一則看到算出的房價低,二則有人看到了這可以是一種新投資機會,這樣就會讓集資變了味。
其次,集資建房沒有現成的保護集資者利益的機制與法律。建房是一個周期長、技術要求高、資金密集、風險高的經濟活動,如果沒有一個絕對的利益保障機制與法律,如果某一集資者卷款潛逃,將可能讓其他集資者受到大的損失。
再次,集資建房這種非市場化、非專業分工可能出現,但如果以此為主導模式來解決大眾的住房問題可能是一種誤導,從而使得廣大民眾解決住房問題更是遙遙無期。
其實集資建房的一個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有房”問題,其關鍵點不在于拿地等諸多復雜的環節,而此次廣州集資建房者們另辟蹊徑,采用“合作拍房”的操作方式,不僅從根本上簡化了以往繁瑣的環節,也讓合作建房變得更加透明,更加可操作,可以說合乎了民心也順應了市場規則。 邵軒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