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7至20日,北京市機動車、外省區市進京機動車,均將實行單雙號上路行駛規定;北京市屬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機動車,除按單雙號停駛外,將再增加停駛20%,屆時,每天將有130萬輛汽車停駛。
據悉,這是為提高奧運期間北京空氣質量的一次實戰預演,但我們相信,這更是為實現北京未來空氣質量全面徹底好轉的一次熱身。1998年以后,北京采取了很多污染控制措施,盡管空氣質量有改善,但正如《北京市政府致首都市民的一封信》中所指出的,目前的環境質量與舉辦奧運會的要求、與建設宜居城市的目標仍有差距,大氣環境污染治理任務十分艱巨。
中非論壇期間,北京市只停了40萬輛公車,但哈佛大學一個研究報告指出,從衛星圖片上看,那幾天北京的氮氧化物明顯降低。當然,那幾天的天氣條件非常有利于擴散,但交通限行仍然效果明顯。這樣的好日子我們能否長期擁有?這的確是對“宜居北京”的一個挑戰。
應該說,減少北京中心城區的汽車行駛數量,已是各方的共識,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采取單雙號限行、暫時停止部分公車上路等臨時措施,還只是救急,不能長久。要控制城區汽車尾氣的排放,需要常規有效的積極手段。國際上普遍采用的收取中心城區擁堵費、提高中心城區停車費、限制“一人汽車”上路、鼓勵“搭便車”、鼓勵和扶持小排量汽車的發展進步、上下班高峰期間在城區限制小汽車等,都不妨在北京大膽嘗試,小心推進。
最近,英國倫敦、伯明翰、曼徹斯特等城市,將首次向大排量大汽車征收高額“環保稅”。環保稅將主要針對大客車、四輪驅動汽車和豪華轎車等大排量車輛,如果這些汽車進入市中心,車主將為此支付最高一天25英鎊費用,而環保型汽車則可以免費進入市區。這一舉措也不妨為北京所借鑒。
除了這些直接針對汽車的辦法,更為根本的出路在于,一座城市必須打造一個便捷舒適的公共交通體系,以此鼓勵市民通過公交、地鐵,以及出租車這個準公共交通工具解決基本出行問題。比如,要重新倡導并以城市法律法規保障自行車和行人的權益,以自行車和人的運行尺度(而不是現行的汽車的尺度)規劃與發展城市;應該特別鼓勵政府官員利用公共交通系統上下班,除非緊急、特殊情況,公車一般只在除上班、下班之外的上班期間使用,下班期間集中封存。應該說,只有官與民同甘苦,才會隨時、切身了解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的缺陷與不足,同時減少公車私用,還能遏制政府機構的購車沖動,一舉多得。此外,對于不購私家車,常年安步當車或者通過公共交通系統出行的人,可以考慮允許有條件的單位發放專門的乘車補貼,并給予一定的免稅待遇。
近年來,每每提及限制私車出行,都被“購買私家車是公民自由”等觀點所抵制,但實際上,“科學管理私車出行”與“自由購買私家車”并不沖突,相反,兩者完全可以實現雙贏。擁有汽車是個人自由,私家車完全可以在鄉村、在城市之間、在中心城市與衛星城市之間暢通無阻,成為填平城市之間、城鄉之間發展差距與鴻溝的橋梁與紐帶。但在大型的中心城區,適當限制私家車的使用,對道路暢通和空氣質量改善有極大的意義,這一局面將使所有公民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