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所昨日發布的首部工業化藍皮書認為,目前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后半階段,按照當前的工業化進程的速度,將在2015年到2018年期間基本實現工業化。
東部進入工業化后期
這部《中國工業化進程報告——1995~2005年中國省域工業化水平評價與研究》選擇了人均GDP,第一、二、三產業產值比,制造業產值占總商品比重,人口城市化率以及第一、二、三產業就業比等五個指標,作為衡量地區的工業化進程計量指標。按照分值劃分,0~33分為工業化初期;33~66分為工業化中期;66分~99分為工業化后期。
根據計算結果,目前中國的工業化綜合指數為50,表明中國剛剛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后半階段。如果中國能夠保持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年均增長4~5的話,那么到2015至2018年,中國工業化將基本實現。如果按照此前十年的平均增長速度3.2,中國將在2021年實現工業化。
按照地域劃分,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進入了工業化的后半期,東北地區處于工業化的中期,中部六省、大西北和大西南還處于工業化前期。此外,上海和北京已經實現了工業化,進入了后工業化階段。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在報告發布會上表示,很多地區由于地域條件的限制,不一定能夠實現所謂的工業化。工業化最終是看人均收入水平和專業化水平,區域之間可以通過人員的流動來達到人均收入的基本均衡。
資源約束考驗工業化道路
劉世錦認為,從2000年開始,中國的工業化道路進程加速,一大批內陸省份如山西、內蒙古紛紛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資源推動型的特征非常明顯,特別是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呂政也認為,中國的工業化道路必須是資源節約型的工業化。目前美國人均消耗資源量最高,達到人均消費10噸標準煤,即使是最節約資源的日本也達到了人均4.6噸標準煤。即使達到日本的水平,在未來人口十四五億的情況下,中國也仍然要消費60億噸的標準煤,接近現在的3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