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圓滿完成各項議程,2008年12月27日下午在北京閉幕。中新社發 任晨鳴 攝
中新網4月22日電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張穹今日表示,新《防震減災法》確立了防震減災領域的基本法律制度,加強了地震災害預防,完善了建設工程抗震設防制度,提高了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加強了對農村村民住宅和鄉村公共設施的抗震設防管理。
今日上午,中國地震局、國務院法制辦、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民政部、衛生部、公安部等七部門聯合召開全國貫徹實施《防震減災法》電視電話會議。張穹在會上做出上述表述。
根據2008年12月27日,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修訂案,該法今年5月1日起施行。
張穹說,新法確立了防震減災領域的基本法律制度,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完善防震減災規劃。防震減災規劃是加強地震災害預防,提高綜合防震減災能力的重要依據。為了進一步完善防震減災規劃編制工作,提高規劃的權威性,新法專設一章,進一步明確了防震減災規劃的內容、編制和審批程序以及規劃的效力和修改程序。
二是強化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監測預報是防震減災的基礎和首要環節。為了進一步加強地震監測預報工作,新法強化了地震監測臺網的規劃建設,規定地震工作部門或者機構應當加強對海域地震和火山活動的監測預報工作,完善了對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的保護,規范了地震預測意見的報告和地震預報意見的統一發布,并增加了地震烈度速報系統建設以及震后地震監測和余震判定的規定,加強了對外國組織或者個人來華從事地震監測活動的管理。
三是加強地震災害預防。加強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的管理,提高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水平,是提高城鄉防震減災能力的重要措施。為了進一步加強地震災害預防,新法完善了建設工程抗震設防制度,提高了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加強了對農村村民住宅和鄉村公共設施的抗震設防管理,并明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組織開展地震應急知識的宣傳普及活動和必要的地震應急救援演練。
四是完善地震應急救援。建立良好的地震應急救援機制,是做好防震減災工作、保證公共安全的重要措施。為了進一步完善地震應急救援機制,新法明確了各級、各類地震應急預案的制定主體、程序和內容,強化了緊急救援隊伍的建設和國際救援的組織協調,明確了地震災害的分級和地震應急預案的啟動,完善了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的職責,規范了震情災情信息的上報與發布制度。
五是規范地震災后過渡性安置和恢復重建。過渡性安置和恢復重建,是減輕地震災害、保障人民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的重要環節。為了進一步規范地震災后過渡性安置和恢復重建,新法明確了政府的責任,對過渡性安置方式、安置點的選址和用地以及生產恢復等作了規定,完善了恢復重建規劃的編制與審批程序,規范了城鎮、鄉村以及重建工程選址,明確了恢復重建應當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和市場運作相結合的原則,并對地震災害損失調查評估、災害現場清理保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以及鄉村的恢復重建等都作了明確規定。
六是明確了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監督檢查職責。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截留、挪用救災資金和物資,進一步強化了財政、審計和監察部門對有關資金、物資以及捐贈款物的監管。
此外,為了有效地遏制違法行為,還對現行防震減災法規定的法律責任作了補充、修改和完善,對有關人民政府、地震工作部門或者機構以及單位、個人的違法行為,設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據中國政府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