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
中國科學院院士饒子和在《2007科學發展報告》發表了一篇題為“結構基因組學的影響,進展與期待”的文章。
文章指出,自結構基因組學概念提出以來,在世界范圍內,結構基因組學發展十分迅速,整個發展的過程席卷了政府,科學,和工業界的個個領域。始于2000年的兩年一屆結構基因組學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n Structural Genomics)見證了結構基因組學的發展過程。
文章重點介紹了各國結構基因組學的發展。
(1)美國“蛋白質結構啟動計劃”
1999年,美國醫學科學研究院宣布并發起了與“人類基因組計劃”規模相當的“蛋白質結構啟動計劃”,即“結構基因組計劃”,它的目標是在10年內獲得10 000個蛋白質的三維結構。
(2)日本“后基因組研究”計劃——“蛋白質3000”計劃
日本文部科學省從2002年4月起實施了“后基因組研究”大型生命科研計劃,總共投資5.7億美元,重點啟動“蛋白質3000”計劃,投資1.6億美元,目標是在5年內解析與查明3000種與開發新藥相關的蛋白質結構和功能,以彌補基因組研究中與歐美國家的差距,促進基因藥物的開發。
(3)歐洲“結構蛋白組” 計劃
歐洲的結構基因組學和蛋白組學的發展相對美國和日本有一定的滯后。歐洲“第一輪結構蛋白組計劃”(2002-2006)是第一個試驗階段的大規模計劃。“第一輪結構蛋白組計劃”初期的成功,使得其迅速地發展成為更大規模的20多個實驗室參與的項目。在歐盟“第六框架計劃“中,對結構基因組總投資10億歐元,共15個項目。整個“第一輪結構蛋白組計劃”中共解析了300新蛋白質的結構。
(4)中國“人類肝臟蛋白組計劃”
中國結構基因組計劃開始于2000年。2005年作為人類肝臟蛋白組計劃的一部分,第二輪的結構基因組計劃開始。在過去的6年里,這些項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建立了高通量的蛋白克隆,表達,純化和結晶的平臺。同時一些新穎的促進蛋白融解,晶體觀察,相位的計算和修正的方法也被開發出來。這個計劃中有200多個蛋白的結構被解析。今后,人類肝臟蛋白組計劃將集中于研究和肝臟中的代謝網絡以及和肝臟疾病相關的蛋白。
最后,作者對未來重要研究方向及其可能進行了展望,可以預見的是今后結構基因組學將是一個促進人類健康,幸福和發展的長久動力。(摘自中國科學院“科學發展報告”課題組撰寫的《2007科學發展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