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東中西部良性互動、優勢互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選擇。中部地區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和獨特的產業和要素優勢,在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和東部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的新形勢下,中部地區面臨通過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加快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歷史性機遇,以改革開放促崛起成為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支撐。近兩年,中部一些省份抓住機遇在承接產業轉移和吸收外資上已經有了良好的起步;“十一五”時期,隨著中部崛起戰略的全面實施和有關配套政策的出臺,中部吸收外資和承接產業轉移必將邁上一個新臺階,全面助推中部地區經濟的起飛。
(一) 中部地區加快對外開放和吸收外資已經有了良好起步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0號)明確提出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決策和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其中,擴大中部地區對內對外開放,積極吸收外資,更多更好地承接國際和東部產業轉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為了貫徹中央的戰略決策,各地區、各部門紛紛行動起來,研究制定實施這一戰略的規劃、行動計劃和配套政策措施。
1、商務部及時研究出臺促進中部地區對外開放和吸收外資的政策措施
2005年12月,商務部就制定“關于擴大開放、提高吸收外資水平、促進中部崛起的指導意見”,提出了相應的指導思想、工作目標和相關政策措施。關于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吸收外資的水平促進中部崛起的工作目標是,以擴大開放、更多更好地吸收外資作為中部崛起的突破口,緊緊抓住國際產業轉移加快的有利時機,擴大吸收外資規模,鼓勵跨國公司向中部地區轉移附加值較高的加工制造環節、服務外包業務,力爭使中部地區吸收外資今后幾年有較大幅度增長,占全國比重有較大提升,吸收外資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高,在促進中部地區經濟技術發展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實現這一目標,還相應提出了15條政策措施,其中包括盡快修訂中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支持中部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加快發展、舉辦中部地區投資貿易博覽會、支持中部地區物流產業發展等。
根據這一指導意見,商務部2006年又進一步推出萬商西進工程,決定從今年起用3年時間,推動萬家境外和東部沿海企業到中部地區開展投資、采購和經營協作,以緩解東部資源、環境和要素壓力,為其產業升級騰出新空間。同時,充分發揮中部資源和勞動力優勢,承接更多的國際和東部產業轉移。實施的方式主要分為四類:一是推動外商投資中部地區,鼓勵東部地區外商投資企業向中部轉移;二是支持“由東部接單、中部加工”的加工貿易發展模式;三是引導中部企業進入跨國公司和東部沿海企業的生產供應網絡;四是支持中部地區和東部聯合推動各類園區建設。其中,一項重點措施,就是舉辦中部博覽會,打造中部地區擴大開放、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的平臺,提高中部地區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促進中部地區更多更好地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和東部沿海地區產業梯度轉移,提高中部地區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吸引更多的外商和東部投資。
2、中部各省紛紛制定擴大開放、吸收外資的戰略思路和對策措施
中部各省“十一五”規劃都把擴大開放、吸收外資、加快承接國際和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放在重要戰略位置,并提出了實施開放帶動戰略的具體部署。如河南提出“東引西進”的思路,重點深化與香港、上海、廣東的合作;湖南省出臺新規劃,重點發展區域配套產業,增強產業發展和加工貿易的聚集效應,通過引入龍頭企業帶動相關配套企業;湖北省委、省政府專門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若干意見》,對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和加快吸收外資步伐作出了全面安排;江西省把對接珠三角作為全省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全方位做好招商引資工作,以吸收外資作為對外開放和承接產業轉移的突破口,極大地激發了經濟發展活力,其經驗被稱為“江西現象”;山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關于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決定》,也就擴大開放和吸收外資作出了全面部署;安徽省及時提出了“東向發展戰略”,確定了將一點一線,即省會合肥和毗鄰江浙滬的馬(馬鞍山)、蕪(蕪湖)、銅(銅陵)、宜(安慶)沿江開放帶作為承接產業轉移重要基地的總體部署,并提出以構筑沿江物流大通道和合肥區域物流中心為重要依托,以相關國家級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承接產業轉移的先導和截體,以實現與東部地區的無縫對接為重要途徑的具體安排,形成商品東進、勞務東輸、能源東送、投資東引、服務東帶、產業東接、交通鏈的新局面。
3、中部地區吸收外資增速加快,承接國內產業轉移初具規模
由于中央戰略決策正確,各地區、各部門積極行動,抓好落實,中部地區對外開放開始呈現新的氣象,2002-2004年吸收外資增速明顯加快。2004年中部6省實際吸收外商投資達66.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5%,占全國比重從2001年的8.8%提高到11%。2005年以來受宏觀調控的影響,中部地區整體上吸收外資有所下滑。但其中,江西、安徽、湖南在吸收外資、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表現較為搶眼,十五期間3省吸收外資年均分別增長26%、12%和9.1%。2004年3省實際吸收外資分別達20.4億美元、4.3億美元和14.2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6.9%、16.7%和39.3%。這表明中部地區招商引資獨特優勢正在逐步顯現,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潛力巨大。
表1 東、中、西部地區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比重變化(億美元)
年份
|
東部
|
中部
|
西部
|
金額
|
比重%
|
金額
|
比重%
|
金額
|
比重%
|
1999
|
354.3
|
87.9
|
37.5
|
9.3
|
11.4
|
2.8
|
2000
|
357.9
|
87.9
|
37.0
|
9.1
|
12.3
|
3.0
|
2001
|
408.6
|
97.2
|
41.0
|
8.8
|
19.2
|
4.1
|
2002
|
457.3
|
86.7
|
50.1
|
9.5
|
20.1
|
3.8
|
2003
|
459.5
|
85.9
|
58.3
|
10.9
|
17.2
|
3.2
|
2004
|
522.1
|
86.1
|
66.8
|
11.0
|
17.4
|
2.9
|
2005
|
535.6
|
88.8
|
48.3
|
8.0
|
19.4
|
3.2
|
2006
|
256.1
|
90.1
|
18.4
|
6.5
|
9.8
|
3.4
|
數據來源:商務部外資統計。注:2006年為上半年統計數據。
與此同時,中部地區在加強與東部沿海地區對接、加快承接東部地區產業梯度轉移,吸引東部地區投資包括東部地區外商再投資方面,也呈現良好勢頭,成為部分中部省份如江西、安徽、湖南等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如安徽省2005年引入境內省外資金801億元,比上年增長52.2%,其中來自長三角地區的資金到位占一半以上,引入的內資具有“長三角地區多、制造業項目多、優勢大項目多”的特點,億元以上大項目到位資金占全省引進省外資金的35.4%,項目主要分布在有比較優勢的加工制造業、煤炭、電力、鋼鐵等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