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0年工作總體要求
今年是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為“十二五”發展打好基礎的重要一年,是鞏固發展經濟回升向好局面、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一年,也是面臨形勢極其復雜的一年。從總體上看,今年經濟發展環境將好于去年。全球經濟有望恢復性增長。中央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市場信心明顯增強。我省創新活力、綜合實力和區域競爭力進一步提升。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全省整體納入長三角一體化,給我省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同時,我們也要充分認識面臨形勢的嚴峻性和復雜性,看到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加快轉型升級的難度還很大,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的任務還很重,必須切實增強憂患意識、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更加周全地做好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的準備,在新的起點上扎實推進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著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鞏固經濟回升向好勢頭;著力發展創新型經濟,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步伐;著力統籌城鄉區域發展,提高協調發展水平;著力深化改革開放,完善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努力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5%以上,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以上,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左右,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削減3%和2.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上述主要預期目標,是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根據需要和可能提出的。地區生產總值增幅與去年持平,目的是引導各地把工作重點放到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上來。今年首次把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列入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目的是引導各地盡快走上創新驅動的發展軌道。
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堅持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刻不容緩的重大戰略任務。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發展創新型經濟的突破口,加快建立以現代農業為基礎、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努力為長遠發展拓展新空間。二是堅持把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保持投資合理增長,積極完善和落實擴大消費的政策措施,堅定不移地實施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努力構建消費、投資、出口協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三是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破解發展難題的根本途徑。進一步解放思想,尊重實踐,鼓勵創新,更加注重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實現政府調控與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有效結合,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動力。四是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堅定不移地落實民生優先方針,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提高城鄉統籌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扎實推進全面小康建設進程,努力形成社會和諧穩定的新局面。
三、抓創新促轉型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優化經濟結構為重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關鍵、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為倒逼機制、深化改革開放為動力,千方百計擴內需穩外需,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推進城市化進程,著力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向創新型經濟轉型,增強經濟發展的均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一)鞏固和發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仍然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要繼續落實好中央宏觀政策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強化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著力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
積極擴大消費需求。一是拓展消費空間。促進旅游、汽車、通訊等重點消費,發展文化娛樂、健身休閑、家政等服務型消費,擴大基本公共服務消費,推動消費結構優化升級。繼續實施家電、汽車、摩托車等下鄉政策,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開拓農村消費市場。支持企業開拓蘇貨市場,擴大江蘇產品市場份額。二是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逐步擴大供應范圍,將廉租住房實物配租保障對象從低保住房困難家庭逐步擴大到低收入無房家庭,將經濟適用住房保障對象從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逐步擴大到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繼續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費,大力增加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給,加快公共租賃住房建設,推進限價商品住房建設。實施差別化信貸和稅收政策,加強商品住房預售管理,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勢頭,防止房地產市場大起大落。三是優化消費環境。鼓勵發展消費信貸,加快城鄉消費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營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著力優化投資結構。一是抓好重點項目建設。全力爭取中央安排的投資項目,繼續落實政府性投資計劃。各級政府性投資集中力量保重點。抓好200個重點項目建設,積極規劃并組織實施連云港港、太倉港和祿口國際機場、蘇南機場以及長江深水航道建設,按期建成滬寧城際鐵路、江都至海安等高速公路,加快推進京滬高速鐵路江蘇段、寧杭城際鐵路、南京四橋等過江通道和鹽河三級航道建設,盡快開工建設連鹽和滬通鐵路、臨海高等級公路、通榆河南段航道,積極推進南水北調東線一期、新一輪淮河治理、沿海重點供水工程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建設重點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力爭早建成、早收益。二是激發社會投資活力。在市場準入、政府采購、金融財稅等方面提供無差別的政策待遇,進一步消除民間投資進入的不合理限制。三是加強和改進投資管理。對有財政資金投入的建設項目實行全程監督。堅決把好土地、環保、信貸、節能、產業政策等審核關,嚴格控制高消耗、高排放和產能過剩行業的新上項目。
加強經濟運行調節。強化經濟運行情況監測分析,搞好煤電油氣運的科學調度,保障生產要素供應,確保經濟穩定運行。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落實對中小企業支持的財稅政策,推進銀企合作,切實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
突出財政金融支持重點。進一步增強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的聯動效應。財政要在統籌安排、平衡收支的基礎上,加大投入力度,保障中央新增擴內需項目配套資金、政府性投資項目資金需求,繼續向“三農”、民生、社會事業等領域傾斜,繼續安排科技成果轉化、產業調整振興和外經貿轉型升級等專項資金,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潛在財政風險。金融要繼續保持信貸總量合理增長,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業、重大基礎設施和農村、中小企業等方面的信貸支持。加快引進總部性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支持地方金融機構和重點擔保機構做大做強。鼓勵金融機構網點向中小城市和中心鎮延伸。積極擴大直接融資,引導和推進企業上市、并購重組,促進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有效融合。大力發展產權基金、創業投資基金及各類股權投資基金,探索建立新型科技金融機構。注意防范金融風險,保障金融體系安全穩健運行。
(二)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制定出臺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實施意見,明確年度行動方案和發展目標,集中力量支持新能源和智能電網、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節能環保、軟件和服務外包、物聯網等重點新興產業發展,加快將新興產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實行政策聚焦,著力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抓好一批重大產業化項目,培育一批創新型龍頭企業,形成一批千億元級新興產業集群,打造一批特色產業基地。
繼續推進重點產業調整振興。全面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和配套政策,突出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加快推進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石油化工和冶金、船舶等支柱產業高端化、規模化、品牌化。大規模開展技術改造,深入實施百項千億重點技改工程,引進一批先進技術設備,提高優勢產業競爭力。繼續淘汰落后產能。全面提升產品質量。推動優勢企業兼并重組,促進重點產業合理布局、集約發展,形成新的發展優勢。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40%。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重點發展金融保險、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等產業。著力發展面向民生的服務業,積極發展社區服務、養老服務和市政公用事業,推動商貿、旅游業實現更大發展。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服務業,完善以農資供應、農產品營銷和科技、信息、金融服務為主體的農村生產生活服務體系。加快發展移動多媒體、網絡電視等新興文化業態,推動江蘇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引進國內外知名服務企業。加快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積極培育服務業大企業大品牌。制定和落實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