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后危機時代的企業發展戰略
爆發于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給中國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影響。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擴散蔓延,世界經濟深度衰退,我國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業經營困難,經濟增速陡然下滑。2009年以來,中國政府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全面實施并不斷完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有效地擴大了內需,很快扭轉了經濟增速下滑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解“后危機時代”中國企業的發展戰略,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針對本次調查的近千名企業經營者進行了深度調查,回收有效問卷500余份。深度調查內容包括:“后金融危機時期”企業采取的措施、未來3~5年企業面臨的機遇與威脅、企業的優劣勢、企業綠色戰略與社會責任意識、企業持續發展與創新等。
(一)重視企業創新與拓展內需,從低成本、低價格競爭走向差異化競爭
關于企業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調查結果顯示,選擇“開發新產品和新業務”的企業經營者占66.4%,排在第一位。其他選擇比重較高的還有“提升技術水平,開發高端產品”(50%)、“開發中國國內市場”(48.4%)和“收縮非核心業務,確保有足夠的資金和資源”(32%)。調查表明,開發新產品和新業務、產品升級換代、開發國內市場是企業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三項主要措施(見表51)。
表51 企業應對金融危機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
|
開發新產品和新業務
|
66.4
|
提升技術水準,開發高端產品
|
50.0
|
開發中國國內市場
|
48.4
|
收縮非核心業務,確保有足夠的資金和資源
|
32.0
|
向政府申請支持或優惠政策
|
18.8
|
向銀行申請更多貸款或授信額度
|
16.0
|
開發世界新興市場
|
14.2
|
其他
|
4.6
|
關于企業未來3~5年所面臨的外部機遇,調查結果顯示,選擇“國內市場需求的增長”的企業經營者占75%,明顯高于其他選項。此外,選擇“國際市場需求重新復蘇”和“新行業/新產品的出現”的比重也較高,分別為36.8%和31.2%(見表52)。
表52 企業未來3~5年所面臨的外部機遇(%)
|
|
國內市場需求的增長
|
75.0
|
國際市場需求重新復蘇
|
36.8
|
新行業/新產品的出現
|
31.2
|
發展中國家市場需求增加
|
25.4
|
行業政策變化與政府干預減少
|
24.0
|
制造業產業鏈向中國轉移
|
15.8
|
國內壟斷行業的開放
|
13.2
|
國際上的資源和技術開放
|
6.0
|
跨國企業的技術轉移
|
3.8
|
其他
|
1.2
|
關于企業未來3~5年所面臨的最大外部威脅,調查結果顯示,選擇“國內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提升”的企業經營者占77.9%,排在第一位,明顯高于其他選項。其他選擇比重較高的還有“行業政策變化與政府干預加劇”(28.9%)、“顧客需求變化”(28.5%)、“發展中國家企業的低成本競爭”(26.3%)(見表53)。
表53 企業未來3~5年所面臨的最大外部威脅(%)
|
|
國內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提升
|
77.9
|
行業政策變化與政府干預加劇
|
28.9
|
顧客需求變化
|
28.5
|
發展中國家企業的低成本競爭
|
26.3
|
替代品或新商業模式出現
|
22.7
|
技術變革加速
|
20.1
|
國際性的資源稀缺和價格上漲
|
17.1
|
跨國企業的競爭
|
9.6
|
制造業產業鏈國際轉移
|
6.0
|
其他
|
3.4
|
關于企業所具有的優勢,調查顯示,選擇比重最高的兩項是“生產能力”(65.7%)和“營銷能力”(52.3%);關于企業所具有的劣勢,調查顯示,選擇比重最高的兩項是“研發能力”(47.7%)和“資本及融資能力”(45.9%)(見表54)。
表54 企業具有的優勢與劣勢(%)
|
|
|
生產能力
|
65.7
|
9.7
|
營銷能力
|
52.3
|
29.8
|
戰略決策能力
|
43.1
|
22.3
|
研發能力
|
39.5
|
47.7
|
學習能力
|
35.7
|
12.1
|
組織設計與管理體制
|
28.3
|
29.0
|
資本及融資能力
|
24.2
|
45.9
|
人力資源管理
|
22.0
|
41.0
|
政府公關能力
|
10.0
|
40.6
|
其他
|
1.2
|
0.6
|
調查表明,從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為主的低成本、低價格競爭,走向兼顧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產品與技術的差異化競爭,是中國企業在“后危機”時期全球化競爭格局下的基本戰略走向,而提高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和資本融資能力是實現這一戰略轉型的重要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