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市場化改革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過程中,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發揮了很大作用。目前的政府管理,在組織架構、管理方式、運行機制等方面,與計劃體制下相比,都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在充分肯定政府作用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如果政府依然強勢不改,繼續扮演經濟建設型政府的角色,忽視或者淡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甚至繼續把大量的公共財政資金投資于競爭性領域,繼續強化政府的行政審批色彩,其結果,不僅會導致市場作用和行政權之間的扭曲,引發政府行為的紊亂,助長權力行使的非理性,而且還有可能引發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使政府的公信力大大下降。因此迫切需要我們加大以政府自身改革為中心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力度,進而推動政府轉型。
中共十七大是對中國改革開放30年成績的總結,也為包括行政體制改革內在的各項事業在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我認為,從十七大報告中透視出來的未來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發展趨勢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改革的理念與目標
中共十五大提出“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十六大提出“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而在十七大報告中,“精簡、統一、效能”這六個字并沒有出現,反映出隨著形勢的發展,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目標和理念上的一些改變。
在改革的初期,當時主要面臨的問題是計劃經濟體制下遺留下來的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等問題,精簡機構和人員成為當務之急。而隨著我國幾次比較大的機構調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事業單位改革的深入,人員的“精簡”已不再是主要問題,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如何做好現有部門、機構之間權力關系的理順,“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這體現出一種理念上的變化,從注重機構、人員數量的比較表層的改革轉向注重提高現有人員工作效率,協調部門之間權力等深層次的內容。
關于改革的目標。十五大報告提出“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系”;十六大報告提出“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十七大提出“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相比于十六大,這次的報告中進一步強調了“決策、執行、監督”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并細化了對這三者的要求。
十七大報告還指出“要抓緊制定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這反映出政府高層越來越將行政體制改革視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對待。
二、對新時期政府的角色要求與職能定位
我認為十七大報告中,對于今后政府的角色有了認真的思考和明確的定位:“健全政府職責體系,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行電子政務,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
從這些表述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兩點:
一是要建立一個“責任政府”,其標志是有“健全”的“政府職責體系”。政府管理著社會公共事務,政府管理不以盈利為目的,但是絕不意味著政府在花錢的時候,不對納稅人的錢負責任。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對自己的行為高度負責的政府,一個職權與責任相協調的政府。
二是要從以往管制、管理轉向服務的新觀念,建立“服務型政府”。政府最終是要為納稅人服務的,納稅人不交錢,政府一天也存在不了。所以我們提出要樹立著以公眾、老百姓為中心的新的政府管理理念。在這個過程中,要善于利用包括信息化在內的各種先進手段。
行政體制改革還要求處理好政府同社會、企業的關系,這從本質上看也是一個政府職能如何定位的問題。政府職能定位總體是解決公共問題,具體包括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四個方面,所有非公共問題不是政府長項,要讓位給市場,讓位給社會。因此我們現在要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府治理創新,就應該按照這樣一種政府職能定位,推動政府職能的轉變。
在十七大報告中,關于“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規范行政行為,加強行政執法部門建設,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干預”以及“加快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論述,正是反映了這一理念,表明政府今后要朝著加強公共管理、公共服務的目標邁進,而不是過多的干預企業,也不是過多地干預市場。
我們在促進政府職能轉變中,主要應該解決五個問題。第一,要加快審批制度改革的步伐,減少政府對市場、對社會過多的干預。第二,要反對和打破地方行政性壟斷。第三,要加強中長期計劃。第四,加強對重要領域的行政監管。比如市場秩序、社會秩序的維護,這都是重要領域。第五,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