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類發展水平的提高與經濟體制轉軌、社會轉型同步
30年來中國人類發展水平的提高,是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實現的。經濟轉軌釋放了了巨大的經濟活力,促進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也蘊涵著深刻的社會矛盾和不確定性。在這一過程中,單一的公有制被多種所有制的共同發展所取代;政府集中管制的價格機制為供求關系決定的價格機制所取代;政府運用行政手段調控經濟的格局為主要運用經濟手段的宏觀調控所取代。總的來說,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日益增強。市場化改革激發了中國的經濟活力,為促進中國人類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創造了條件。
30年來中國人類發展水平的提高,也是在社會轉型背景下發生的。中國正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由封閉半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過渡,這使得中國面臨空前的社會流動和社會變革。在這個背景下,傳統計劃經濟時代相對簡單的社會結構逐步演變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相對復雜的社會結構。社會結構的變化,伴隨著利益關系調整、利益主體多元化、弱勢群體問題突出等深層次的問題,使中國進入了“利益分化、利益博弈和利益沖突的時代” 。這不僅增加了改革發展的復雜性,也對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和公共服務體制的創新提出了更為現實的要求。
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在城鎮實行了“大包大攬”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改革開放以后,這種模式的弊端逐步顯露,無法適應市場化改革進程。20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推進公共服務領域的改革。主要的變化是:改革傳統福利體制,實行多元付費的機制。但從執行情況看,政府付費比例偏低,個人付費比例逐年增加。例如,在醫療與教育方面的付費結構中,個人承擔了主要的支出責任(圖1.11和圖1.12)。在一段時間內,公共服務尤其是教育和醫療服務價格水平的上漲速度超過了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幅度,使公共服務領域改革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圖1.11 2002年教育經費出資結構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城調總隊,“我國教育經費投入知多少”,《中國國情國力》,2005(6)。
圖1.12 衛生總費用中政府、社會與個人支出比重示意圖(%)
數據來源:1980~2005的數據來源于《中國衛生統計年鑒2007》;2006年的數據來源于《2007年中國衛生事業發展情況統計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