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歷了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1978年12月開始的改革開放,促進了更加深刻的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帶來了30年的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擴大了與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力量,大力提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向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新思想、新觀點敞開大門。由于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中國的貧窮落后狀況,改革開放的重點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在繼續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如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居民收入差距的繼續擴大,經濟結構不合理、就業矛盾突出、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等。這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個背景下,中國逐步形成新的發展理念,探索均衡發展的新道路。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2004年指出,“一個國家堅持什么樣的發展觀,對這個國家的發展會產生重大影響,不同的發展觀往往會導致不同的發展結果” 。面對新階段的新挑戰,有了過去20多年經濟實力、人力資本和科學技術資本的豐富積累,中國政府開始重新思考發展模式,2003年中國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突出強調“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
專欄1.3 科學發展觀的確立
胡錦濤在2003年抗擊SARS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構想。當年7月,胡錦濤提出要堅持“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完整地表述了新的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2004年3月,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發表講話,論述了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以及堅持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意義。
2004年4月,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只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從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理清發展思路,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夯實發展基礎,增強發展后勁,才能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
2006年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指出科學發展觀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
2007年6月,胡錦濤在中央黨校發表重要講話,對科學發展觀做出了系統總結。他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2007年10月,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作為新的發展理念,科學發展觀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類發展的本質關系(專欄1.4)。
專欄1.4 溫家寶: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
從進入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面臨的矛盾和國際發展經驗來看,樹立科學發展觀至關重要。多年來,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加,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后,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矛盾加劇,經濟增長方式落后,經濟整體素質不高和競爭力不強等。這些問題必須高度重視而不可回避,必須逐步解決而不可任其發展。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現行匯率計算,到2020年將達到3000美元。這是整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也是經濟社會結構將發生深刻變化的重要階段。許多國家的發展進程表明,在這一階段,有可能出現兩種發展結果:一種是搞得好,經濟社會繼續向前發展,順利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另一種是搞得不好,往往出現貧富懸殊、失業人口增多、城鄉和地區差距拉大、社會矛盾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導致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現社會動蕩和倒退。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在這個重要階段,一定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處理好城鄉發展、地區發展的關系,處理好不同利益群體的關系,處理好經濟增長同資源、環境的關系,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處理好物質文明建設同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還要處理好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關系。科學發展觀為我們解決前進道路上面臨的矛盾和問題,順利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事業,提供了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根本指針。
資料來源:溫家寶:“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專題研究班結業式上的講話”,新華網,2004年2月29日。
科學發展觀,是立足中國現階段基本國情,總結中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 ,具有深刻的內涵:
以人為本。發展目的是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保障人的各項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發展的主體是人,強調人的廣泛參與和主體地位,發揮人的首創精神;發展成果要落實到改善民生上,讓全體社會成員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全面發展。發展是各個領域的全面進步。全面發展不僅要求經濟發展,還要求社會發展、文化發展和政治文明。這需要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
協調發展。發展機會和發展成果的共享要體現公平正義,強調統籌兼顧。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可持續發展。實現發展的可持續性,需要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系統地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具有13億人口、且發展不平衡的大國,在新世紀新階段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如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重大的基本性問題。(摘自中國[海南]改革研究院撰寫的《中國人類發展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