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是中國經濟轉軌時期形成的一個特殊群體。正在經歷著結構性轉型的中國經濟,呈現著大多數發展研究文獻所描述的傳統二元結構特征。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沖破傳統城鄉二元體制的束縛,向城鎮流動,形成規模龐大的“農民工群體” 。2005年外出農民工數量估計為1.2億,加上在本地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農民工總數大約為2億人 。
中國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并非是一個簡單的經濟過程,也是一個社會結構變動的過程,受諸多體制性因素的影響。在現行體制下,農民工的身份有許多不確定性。戶籍制度和不公平的公共服務體制,是農民工流向城市并融入城市的主要障礙,同時也意味著農民工及其家庭的權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如勞動收益長期偏低、基本社會保障欠缺、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困難等 。農民工工資被拖欠的情況比較普遍——這是他們弱勢地位的突出表現 。
這些問題對中國可持續經濟增長具有極大的影響。中國農村人口仍占總人口的60%。中國經濟要繼續快速增長,未來數十年需要不斷地創造條件,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鎮。但是,有跡象表明農村人口流動正在放慢,重要原因之一是農民工及其家庭難以和城鎮居民一樣享受到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務。
針對農民工問題,近兩年中國政府在全國范圍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解決企業拖欠農民工工資情況的專項檢查,全面推進農民工勞動合同制度行動計劃,實施農民工法律援助和法律教育專項行動計劃。2006年,包括農民工在內的農村居民養老保險被提上政府工作議程,農民工的工傷和醫療保險也在穩步推進。部分農民工已開始納入流入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農民工的總體狀況在不斷改善。2006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 中就農民工工資、就業、社會保障、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若干指導性意見。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啟動了廢止戶口制度或限制其影響的試點計劃,農民工的總體狀況正在逐步改善。
盡管如此,農民工的地位與城鎮常住人口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有分析表明,2006年中國農民工平均生活質量指數為城鎮居民平均水平的53% 。分類指數中權益保護指數、健康和就醫指數以及收入和消費指數,分別為0.66、0.64和0.64,住房指數為城鎮居民的50%,而社會保障指數最低,只有0.25,說明農民工享受的基本社會保障水平只有城鎮居民的25%,差距懸殊 。
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
解決農民工子女的擇校問題具有迫切性。90%以上的農民工處于青壯年階段 ,他們的子女大多數正處于義務教育的適齡階段。對農民工來說,無論是把子女留在農村接受義務教育,還是帶入城市接受義務教育,都面臨許多現實問題。中國全國婦聯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已達2000萬人 并呈繼續增長的趨勢。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占比例已高達18%至22%。留守兒童在教育和情感認知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留守兒童小學入學率和在校率很高,受教育狀況基本良好。但進入初中階段以后,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就急劇下降 。
農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接受義務教育的總體情況好轉。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調查表明,在進入城市就讀的農民工子女中,72%在公辦學校就讀,22%在民辦學校就讀,只有1%的農民工子女因各種原因無法正常上學 。被調查的農民工中,對子女受教育情況表示很滿意的占6.5%,比較滿意的占43.6%,認為一般的占26%,不滿意的占24% 。
現行體制抬高了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的門檻。根據國務院研究室的調查,進入新世紀后的最初幾年,農民工子女在流入地讀書一學年,學費平均支出2450元,占這些家庭總收入的五分之一。另外,農民工的就讀子女平均繳納借讀費和贊助費1226元 ,很多農民工子女就學只能選擇價格稍低的農民工子弟學校,這些農民工子弟學校辦學條件較差。
圖:農民工認為子女就學的主要困難 單位:%
數據來源:《農民工生活質量調查之二:生活與教育狀況》,中國統計信息網,2006年10月19日。
城市為農民工子女提供義務教育服務不足形成了一種事實上的社會排斥,教育權利的缺失剝奪了農民工子女的發展權利。這種機會的不平等將導致代際間貧困傳遞的貧困陷阱,并有可能引發一系列嚴重的經濟社會問題 。(摘自中國[海南]改革研究院撰寫的《中國人類發展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