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特色農產品發展的建設重點
從強化關鍵薄弱環節入手,推進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重點突破五大優先領域,從整體上打造區域特色農產品產業體系,全面提升特色農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特色農產品品種選育
目前,我國現有農業育種投入主要面向大宗農產品,對特色農產品關注少,栽培品種以自選自留自用為主,特色農產品優種率低,影響特色資源的開發利用。應加快建立特色農產品品種繁育體系,把優良品種(種子、種苗、種球、種畜)作為提升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先導措施。
1、特色農產品品種保護
加強特色農產品品種資源基因原生地保護,收集名、特、稀農產品品種資源,建設品種資源庫,并進行品種提純、復壯,保持特色農產品的優良品質特性,支撐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
2、特色農產品品種創新
在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種保護的基礎上,加大野生資源的馴化和品種創新工作力度,培育特色農產品新品種,為特色農產品發展提供品種資源儲備,滿足市場多樣化、優質化需求。
3、特色農產品良種繁育
建立特色農產品種苗繁育基地,重點強化基礎設施,發展多種形式的種苗生產供應體系,保障特色農產品的種苗供給,大幅度提高良種覆蓋率。
(二)特色農產品產業標準化與管理
我國農產品標準化建設起步晚,特別是對具有明顯地理區域特征的特色農產品缺乏保護措施與扶持力度,特色農產品市場比較混亂,缺乏統一的生產標準和技術規程,影響了產品質量和市場擴大。需要通過加快標準制定、標準化示范,全面提高我國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水平。
1、特色農產品標準制定與完善
加快制定和完善10類特色農產品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鼓勵企業制定企業標準。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符合國際慣例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品質標準體系,對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進行規范化管理。
2、特色農產品的品質監控
建設和完善特色農產品質量監控體系,加強對特色農產品生產的監督、管理,提高檢測水平和服務能力。建設特色農產品的質量認證體系,規范生產各環節管理。
3、特色農產品生產示范區建設
在優勢產區內選建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示范區,著力改善生產基礎設施條件,保護生態環境;加強良種推廣、病蟲害防控和技術服務;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通過產業化帶動和輻射作用,促進產品集聚,提高市場競爭力,形成區域特色名牌產品。
(三)特色農產品技術創新與推廣
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缺乏科技支撐,新產品、新品種研發不足,科技推廣和技術服務不到位,產品特而不優,影響市場競爭力和特色資源的有效開發。要大力推進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技術的研發,加強農民技術培訓。
1、特色農產品生產技術研發
加強特色農產品優質品種生產技術和設施的研發,著力解決特色種養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重點推廣優質特色新品種及配套技術。
2、特色農產品加工、儲藏技術研發
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加工技術,開發特色農產品加工、儲藏與保鮮等新工藝和新設備,加強特色農產品小型加工機械的研制,建立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加工技術體系。
3、特色農產品生產技術培訓
開展特色農產品技術培訓,培養特色農產品生產的技術能手,讓優勢區農戶掌握特色農產品生產技術和科學管理模式。
(四)特色農產品加工
目前,我國特色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集中度不高、精深度不足,影響特色農產品的多重增值。為此,要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延伸產業鏈,提高特色農產品附加值。
1、特色農產品傳統加工
發展具有地方和民族特點的特色農產品傳統加工業,保持和發揚特色傳統加工工藝,突出加工產品的獨特品質和風味,拓展特色農產品市場空間。
2、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
立足于現有加工業的技術改造,著力提高特色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大力開發特色農產品的營養、保健和藥用等多功能,滿足市場均衡化、多樣化需求,最大限度挖掘特色農產品的增值潛力。
(五)特色農產品營銷
目前,特色農產品市場流通不暢,營銷手段落后,產品分級包裝、保鮮儲運薄弱,成為影響產品順暢銷售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要搞好特色農產品產銷銜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特色農產品流通,實現產品增值和產業增效。
1、建設特色農產品專業市場
通過農民合作組織,建立特色農產品產地分級包裝以及配套發展保鮮儲運設施。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建設特色農產品產地集散中心及交易區。在有條件的地區,針對不同產品特性,推行產品拍賣、連鎖經營、統一配送和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方式,建立農產品物流體系。
2、建設特色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
整合特色農業信息資源,健全農產品信息網絡,建立公益性特色農產品信息平臺,定期發布市場、生產、加工、科技和政策法規等相關信息,實現特色農產品生產、技術、供求等相關信息的共享,為企業和農戶的經營活動提供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