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壞賬是出口企業的噩夢,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出口企業身陷這場噩夢之中,其導火索是2007年下半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而究其根源則在于企業內部管理。提升風險意識和管理,增強自身談判地位,已成為出口企業的當務之急。
次貸危機激增出口壞賬
“從年初開始,我們明顯感到工作量大起來了。”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浙江分公司業務管理處處長林晨告訴記者,今年以來浙江出口企業向他們報損的案件數量激增,特別是涉美大案和金額超100萬美元以上的大案顯著增加。
今年2月,美國一家大型箱包企業破產,殃及浙江5家企業的500多萬美元應收賬款。1個月后,一家占據近一半美國市場份額的便攜式發電機生產商提出破產申請,又導致我國企業1055萬美元的出口應收賬款無法收回。
美國是全球轉口貿易的最大貿易國之一,而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已波及到歐盟、日本等多個經濟體。因此,出口壞賬激增的情況還不僅僅發生在單純的對美出口領域。
中信保浙江分公司今年1-5月共受理了報損案件169起,涉案金額3034萬美元。今年1至5月的理賠已達到了895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25.6%。
出口壞賬頗具殺傷力
商務部研究院曾經作過估算,中國企業被拖欠的海外商賬已超過1000億美元,并且正在以每年150億美元的速度增加。而這一估算還是在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前作出的。
商務部研究院的另一項抽樣調查顯示,我國外貿壞賬率約為5%。
出口信用保險報損案件反映的數字最為真實,但也只是冰山一角。林晨對浙江省的情況作了分析后認為,目前出口信用保險業務對當地一般貿易的滲透率約為5%,而參保企業事先可以享受到國外客戶的資信調查,出險率應當低于未參保企業。因此,今年1-5月,浙江出口企業已發生的出口壞賬可能接近10億美元。
與同期浙江約590億美元的出口額相比,10億美元只占到約1.5%。但考慮到出口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大多在10%以下,這筆出口壞賬就相當于同期浙江出口企業約1/6的利潤。
四招化解壞賬
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陳宇峰建議,出口企業不但要對境外企業進行充分的信用狀況調查,并采用安全迅速的結匯方式,而且要積極催收呆壞賬,提取壞賬準備金,同時要充分運用出口信用保險這一各國政府普遍采用的、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政策性金融工具,減少企業收匯風險。
而歐美出口企業的外貿壞賬率只有0.25%至0.5%,這與政府建立良好的外貿信用機制有很大的關系。因此,我國的政府公共部門應定期公開境外企業的信用情況,同時扶持建立信息評級機構,對國外客戶來華貿易情況進行長期跟蹤。
專家認為,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與外商談判地位不對等,也是導致應收賬款風險積累的內部因素。特別是談判地位不對等使中國企業被外商牽著鼻子走,在很多情況下,拖欠應收賬款已經成了外商壓價的殺手锏。而談判地位不對等的重要原因,則是產品同質化,使得外商可以從容選擇出口企業,出口企業則唯恐訂單旁落。因此,"跳出同質化競爭的泥淖"并非泛泛之論,而應成為出口企業的防身法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