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出口增速下降中國外貿已走向衰落?
進出口指標八年來首次同降
出口減少幅度并非十分嚴重
價格變動造成出口數據扭曲
變相資本流動影響指標統計
11月中國海關進出口統計數據一經公布,就在國內外激起了強烈的反響,因為與此前七八年習以為常的20%以上出口同比增長率不同,11月份海關統計出口1149.9億美元,同比下降2.2%,是2000年以來進出口各項指標首次同時出現下降。
與此相對照,2000年至2007年間,除了2001年出口增幅為6.8%、2002年出口增長22.4%之外,其余6年中國出口增幅均在25%以上,2003、2004兩年在35%左右。根據上述數據,有的知名海外媒體斷言,中國出口貿易已經走向衰落。可是,假如剔除價格、變相資本流動等可能扭曲海關統計數據的因素,中國出口減少幅度真的有這么大嗎?事實真如他們說的那么嚴重嗎?答案是否定的。
扭曲今年下半年中國出口數據、導致其與去年數據不可簡單同比的首要因素是價格變動。已經持續數年的全球性通貨膨脹今年發生了逆轉,直到今年上半年,中國出口價格仍然呈同比上漲趨勢,到下半年就已經轉為同比下降了。由于美國是中國第二大出口市場,中國則是美國第二大進口來源地,美國進口價格的變動也可以折射出中國出口價格的走向。
根據美國勞工部統計,2008年7月,美國進口價格攀升1.7%;在截至當時的12個月中,進口價格累計上漲21.6%,為該指數自1982年9月份問世以來最大年漲幅。到8月,美國進口價格指數就從上漲轉為下降2.6%,為自2007年12月以來首次下降。9月,美國進口價格指數又下降3.3%,10月,進口價格指數下跌了5.4%,11月,美國商品及服務進口價格銳減6.7%,降幅創美國歷史之最,其中原油進口價格歷史性下滑25.8%,非燃料類商品進口價格下降1.8%,出口商品價格下降3.2%。至此,美國進口價格已在12個月里累計下降了4.4%,為自2002年以來最大年跌幅,其中原油價格大跌29%,進出口價格月指標足足倒退20年。
第二項扭曲因素是通過貿易渠道的變相資本流動。在當前的危機中,出于彌補虧空和在去杠桿化浪潮中償還到期債務兩項動機,海外機構投資者正在普遍從新興市場變現抽回投資,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基本特點加劇了他們開展上述操作的動機,資本外逃正在發生。因此,我國去年出口賬面統計的基數是摻水的;今年的數據則是在脫水,由此導致出口賬面統計數據同比下降,不足為奇。
根據總部位于新加坡的對沖基金研究機構EurekahedgePte的統計,11月份全球對沖基金業損失640億美元資產,其中對沖基金業凈損失180億美元,對投資者的清償損失460億美元。10月份,對沖基金資產縮水1100億美元至1.65萬億美元。至此,用于追蹤對沖基金業表現的一項指數已經連續第6個月下跌。在這種局面下,海外投資者已經掀起贖回風潮。
不僅如此,機構投資者、特別是對沖基金之類高杠桿投資者,他們投資操作的杠桿比率都非常高,二三十倍的杠桿比率不足為奇,換言之,也就是他們的運作高度依賴銀行貸款。而在次貸危機惡化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惜貸傾向嚴重,只收不貸,包括機構投資者在內的借款人無法繼續借新還舊的做法,只能大量償還到期債務。
這樣,在彌補虧空和償還到期債務的壓力下,機構投資者變現抽回投資的壓力非常沉重。預計他們的這種操作起碼要持續到明年上半年,多半會持續到前3個季度。換言之,這種操作對我國海關出口統計數據的向下壓力也會持續到那個時候。
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基本特征進一步加大了機構投資者資本外逃的動機。當次貸危機局限于美國國內之時,市場參與者們紛紛“逃離美元”,它對美元匯率發揮的是削弱作用;一旦山姆大叔將這場自己國內的危機搞大成為全球危機,市場參與者們必然要“逃向美元”而抬高美元匯率。
既然我們的海關統計賬面數據受到了這樣的扭曲,那么,我們又何必對這種扭曲數字一兩個月的沉浮過分地大驚小怪呢?
(作者為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12月24日 第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