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4日,一臺最大吊裝能力達1200多噸的大吊車在中核集團三門核電一期工程現場作業。
“目前的壓力非常大。”王炳華毫不諱言。
這位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的掌門人,在得知2009年底韓國取得阿聯酋核電大單時,深受刺激。“韓國核電自主研發幾乎與我國同一個年代起步,現在,韓國已經拿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技術,并且成功走出了國門,這個訂單價值總計400多億美元,相當于出口多少雙鞋、多少套西裝?”
王炳華暗下決心,把引進的第三代核電AP1000技術消化吸收,一定要拿出比韓國更好的核電技術。
為此,他須臾不敢懈怠,每月至少去一次三門及海陽的核電現場。在他眼里,三門及海陽三代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的進展,關系著中國核電的未來。
令人欣慰的好消息不斷傳來。
在建院40周年大會上,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宣告,我國已在技術上具備了在內陸批量建設AP1000核電廠的條件。
中國“大核電”,正揚帆起航。
AP1000 “引進來”后自主化
國產化第三代核電AP1000技術有多難?一個細節可窺端倪。
一些核電設備制造企業的工人,曾把“AP1000”稱為“挨批1000”——因為要求高、難度大,若自主化工作受挫,每人都要受批評,甚至有工人表示一接到“挨批1000”設備的訂單就手抖。有一家大型企業花了7個月制造的設備因為有3處瑕疵,被迫報廢,等到第二臺宣布成功時,總工程師當場落淚。
不過,對于自主化依托項目的進度,王炳華很有信心。
“2010年所有的里程碑節點目標都可以實現,完全沒有問題,明年你們可以來檢查工作。”指著幻燈片上列出的時間表,王炳華對記者說。
底氣何來?中國創造的實力。
“所謂突破,就是前人沒有做過的,我們開始做了;世界核電建造史上沒有做過的,我們已經做完了。”王炳華說。
重量超過600噸、直徑近40米的“大家伙”——三門核電1號機組的鋼制安全殼底封頭,由國內企業熱壓成型、焊接,與現場設施的接口處竟然能做到分毫不差。
更為關鍵的是AP1000主管道的突破。這套管道,被喻為核蒸汽供應系統輸出堆芯熱能的“大動脈”,是AP1000的核一級關鍵設備,必須采用超低碳控氮不銹鋼整體鍛造技術,材質要求高、加工制造難度大,堪稱目前世界核電主管道制造難度之最。而它也是美國西屋公司唯一沒有轉讓技術的核島關鍵設備,西屋認為中國研制不出來,要從意大利購買,一套價值近4億元人民幣。
“太貴了,買不起。下決心,自己搞研發。”憶當時,王炳華豪氣干云。
國內多家企業經過兩年攻關,終于自主突破了技術難關,制造的主管道已完全符合西屋的設計技術標準,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當下,三門、海陽1號機組的主管道都將采用國產設備,每套售價僅為1.5億元。
多項關鍵設備制造的突破,打破了多項國外企業市場和技術的壟斷。據介紹,從自主化依托項目的第四臺機組開始,AP1000設備制造的國產化可以達到近100%。
AP1000先進核電技術的引進,直接推動著我國核電事業的發展。 王炳華說:“目前,中國核電的產業鏈正在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