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面向時代要求謀劃教育發展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事關民族興旺、人民福祉和國家未來。只有一流教育,才能培養一流人才,建設一流國家。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必須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教育發展。第一,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實施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加快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制學校建設,發展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使農村和邊遠地區的孩子也可以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從2005年開始,推行全面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同時建立國家財政對九年義務教育的經費保障機制,當年在國家重點扶貧縣實施免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為家庭困難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的“兩免一補”政策。2008年這項政策擴大到全國城鄉,九年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國家財政保障范圍。這是我國教育體制的一個歷史性變革。第二,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要和提高青年就業能力的要求,以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為重點,大力調整教育結構。目前中職教育年招生規模達到860萬人。高中和大學階段,職業教育年招生規模和在校生數量都已占全部招生和在校生的一半。從2009年開始,中等職業教育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逐步實行免費。第三,在發展高等教育方面,堅持穩步發展和提高質量相結合,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3.3%,進入大眾化階段。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建設,高等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能力進一步提高。第四,在非義務教育階段建立健全國家助學制度。開展師范生免費教育試點。目前中職學生受助面達到90%,高校學生受助面達到20%。通過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和建立國家助學制度,基本解決了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矛盾突出的“上不起學”問題。
根據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新要求,2009年初我們組織有關部門和各方面專家,開始研究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主要是對2020年前我國教育改革發展作出規劃。目前這項工作已接近完成,進一步征求意見修改完善后,爭取盡快公布實施。制定一個反映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符合教育發展規律、讓人民群眾滿意的規劃,對教育發展乃至整個現代化事業都具有重大意義,是本屆政府要致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關于教育改革發展,需要強調三個問題:
第一,加快推進教育改革。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要解放思想,大膽突破,勇于創新,鼓勵試驗。樹立先進教育理念,把教書和育人很好地統一起來。要對辦學體制、教育內容、教育方法、考試評價制度進行系統改革,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要積極探索適應各類學校的辦學體制。不同類型學校領導體制和辦學模式應有所不同,不能千校一面,不能用一個模式辦教育,不能用一個模式培養人才。教育應當由懂教育的人辦,要倡導教育家辦學,要培養一大批有志于獻身教育事業的教育家。
第二,努力促進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是縮小不同群體發展差距的重要途徑。為群眾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機會,滿足群眾對發展教育的期望,不僅要切實解決“上學難、上不起學”的問題,還要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努力解決“上好學”問題,推動教育在更高起點上實現更大的發展。一要把義務教育辦好。教育公平首先就是人人都有上學的機會。要依法確保每個孩子免費接受九年義務教育,關愛農村留守兒童,防止輟學問題發生。二要逐步解決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這也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要把農村義務教育作為重點。公共教育資源配置要向薄弱地區傾斜,著力推動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同學校之間的教育均衡發展。三要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體系。確保每一個孩子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無論哪個教育階段,都不能因家庭經濟困難導致孩子們輟學。
第三,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大批各類人才。經濟發展能不能躍上更高層次,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推進民主法制建設、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也都需要大批高素質人才。一要進一步辦好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個社會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讓人學會技能和本領,能夠就業,能夠成為社會有用之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階段,辦好職業教育可以提高勞動者素質,有利于緩解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緊缺的矛盾,有利于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和擴大就業。二要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從長遠看,我們還要不斷擴大高等教育的規模,滿足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必須提高辦學質量。要進一步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鼓勵高等學校適應就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推動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學術發展緊密結合。要加強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努力創建若干世界一流大學,為國家培養更多高質量創新人才。
三、用新的理念推動文化發展繁榮
文化建設是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文化建設直接關系社會文明進步,關系民族素質提高,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精神需求。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力量,更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一個民族真正有力量的決定性因素。思想、文化的力量,可以深刻影響一個國家發展的進程,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30多年來,正是因為解放思想、改革開放,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已經成為時代的文化精神,使中華民族充滿生機與活力。沒有先進文化的發展,沒有全民族文明素質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實現現代化。
目前人民群眾對提高自身文化素質、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日益迫切。近些年來,我們從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出發,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以基層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為重點,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推進公共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體育場館免費開放,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體育需求。我們加快發展文化體育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扶持骨干文化企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使文化市場更加繁榮。我們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經營性文化單位整體轉制取得突破,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文化發展,激發了文化發展創新的活力。
適應現代化建設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文化建設。政府要履行好發展公益性文化體育事業的責任,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需要和權益。公共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要向基層、特別是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傾斜,豐富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發展公共體育事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人民體質。繼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創造更加有利于文化繁榮發展社會環境。
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經濟中的文化因素。在現代經濟中,文化因素越來越重要,經濟與文化越來越融為一體。例如著名品牌,就是經濟具有文化特性的表現。它以非物質形態存在,卻可以反復地轉化成物質財富。一些跨國公司由于創立了自有品牌,即使沒有工廠、不直接從事生產,也能獲得豐厚的利益。長期以來,我們對創造、培育文化形態的無形資產重視不夠。一個國家,當文化表現出比物質和貨幣資本更強大力量的時候,當經濟、產業和產品體現出文化品格的時候,這個國家的經濟才能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才能具有可持續發展和持續創造財富的能力。
國家的影響力,取決于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但歸根結底取決于文化實力。文化的影響力更深刻、更具滲透性。我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發展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從哪個方面講,我們都有足夠的理由感到自豪。一方面因為中華民族在文化上具有強大的創造力;另一方面我們對外來文化具有開放兼容、海納百川的胸襟。“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今天的中華民族,在經濟上能夠創造奇跡,在文化上同樣能夠再創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