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2010藍皮書 中國網 高聰拍攝
中國網7月24日訊 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2010)》新聞發布會暨中國西部經濟發展論壇”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舉行。《西部藍皮書?2010: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正式發布。
西部藍皮書指出,內蒙古經濟增速蟬聯我國第一,“內蒙古現象”全國矚目。
作為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西部地區,催生出以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為特征的“內蒙古現象”,引起全國矚目。主要表現在:
——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經濟總量不斷擴大,排序大幅前移。GDP由1999年的1379.3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7761.8億元,在全國各省區市的位次由第24位增長到第16位;1999年到2008年內蒙古經濟年均增長16.8%,比全國平均增速高出6.8個百分點,連續7年增速居全國第1位;人均生產總值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4638美元,居全國第8位,連續六年保持西部第1位。
——工業增長迅速,工業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02至2008年,內蒙古工業經濟連續6年增長速度居全國各省區市第1位。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工業增加值大幅增加,增速比西部地區平均水平24.35%高出10.21個百分點,超過四川、重慶和陜西,躍升西部第1位。
——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均有較大幅度提高。1999至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770.5元增加到14480元,年均遞增13.0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44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由2002.9元增加到4656元,年均遞增9.8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0.93個百分點。
——產業結構加速調整,初步形成符合內蒙古發展階段特征的產業結構。內蒙古堅持以產業體系建設為重點,推動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初步形成以第二產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三次產業結構由1999年的24.9∶37∶38.1演進到2008年的11.7∶55.0∶33.3,這是欠發達地區由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演進過程中典型的產業結構。
——經濟發展綜合競爭力水平不斷提升,在西部地區的排位大幅前移。在西部12省區中內蒙古宏觀經濟競爭力靜態指標排名由1999年的第6為上升第2位,動態指標由2002年的第4位上升為第1位。
《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對“內蒙古現象”進行分析認為,內蒙古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礎是自然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并牢牢抓住產業轉移機遇,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通過發展產業集群加速工業化進程,產業集群是提升內蒙古區域競爭力、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主導力量;草原文化開拓進取的“乞顏”精神,是“內蒙古現象”形成的重要精神動力,具有深層的內源性影響;循環經濟為內蒙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了新的發展模式;“呼-包-鄂”區域增長極及能源、冶金、化工、裝備制造業、農畜產品加工、高新技術六大支柱產業構成的產業增長極,是內蒙古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此外,集聚效應開始顯現,自主增長機制帶動內蒙古經濟持續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