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第六章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立健全以城帶鄉、以工促農長效機制,縮小城鄉差距,加快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
第一節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堅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提高農業規模化和產業化經營水平,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穩定糧油生產,重點發展蔬菜、柑橘、生豬優勢產業,加快發展漁業、茶葉、特果、蠶桑、中藥材、煙葉等特色產業。糧食產量穩定在1100萬噸以上。建設新時期“菜籃子”工程,著力打造重慶主城區、區縣城和集鎮三級保供蔬菜基地。打造中國柑橘第一品牌,加快建設長江沿岸柑橘優勢產業帶和晚熟柑橘生產基地。提質發展生豬,大力發展草食牲畜,適度發展禽蜂,提高畜牧業總產值比重。發展生態漁業,建成三峽庫區天然生態漁場。引導優勢農產品集聚布局,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現代畜牧業示范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
提高農業組織化、標準化、市場化和科學技術應用水平。推廣“農工商”、“產加銷”等組織模式,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村經紀人。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業技術裝備水平,主要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0%。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良種繁育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動植物防疫體系、檢疫檢驗體系、信息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農業主體品牌,鼓勵有條件的特色農產品注冊商標和地理標志,提高地產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知名度和信譽度。完善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大宗農產品區域性批發市場。
第二節 改善農村生活生產條件
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農村生活生產服務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切實改善農村生活生產條件。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全面實施鄉村規劃,科學布局農村村落,因地制宜引導農民集中居住,擴大村落集聚人口規模。改造自然村落,實施農民新村、巴渝新居建設和農村危舊房改造,建設3000個“農民新村”,新建“巴渝新居”50萬戶,引導農民建設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傳統風貌的安全節能環保型住房,統籌規劃建設農民新村公用設施,有條件地區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全面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逐步建立垃圾收運體系,因地制宜對垃圾進行處置處理。加大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有效控制和降低農藥、化肥、農膜等面源污染。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村通暢和縣鄉道聯網為重點,新改建農村公路3.7萬公里,鄉鎮到縣城公路基本達到三級標準,行政村公路通暢率達到85%以上,逐步推進農村公路安保工程。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快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完善小微型水利設施。推進農村能源建設,加快農網改造和小水電代燃料、電氣化建設,推廣秸稈氣化、農村沼氣等清潔能源,發展農村戶用沼氣75萬戶。
改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條件。改造農村危舊校舍,提高農村寄宿制學校后勤保障水平,改善農村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條件,積極發展農村幼兒教育。完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健康保障制度、基本藥品供應體系,開展“健康村”建設,完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實現100%鄉鎮衛生院、80%村衛生室達標。加快建設科技新村、村文化室、農家書屋、農村文化中心戶及文化體育標準化設施,大力開展送電影、送圖書、送戲、送展覽、送故事“五下鄉”活動,保障農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促進鄉風文明。
第三節 努力促進農民增收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民收入水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翻一番以上,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實施“兩翼”農戶萬元增收工程,加大政府投入,加強信息、技術、市場、保險服務,支持“兩翼”農戶發展林果、林下養殖、林業種植、森林旅游等特色產業,實現95%有勞動能力的農戶三年增收萬元以上。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繼續實施“陽光工程”,開展外出務工人員勞動技能培訓,增強就業能力。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建立農產品價格保障機制,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農村服務業。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完善農業補貼辦法,逐步增加農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合作醫療籌資和報銷水平,逐步提高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水平。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手段,保障農民依法分享土地增值權益,依法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拓寬租金、股金、紅利等收入增長渠道。
第四節 加大扶貧開發力度
創新扶貧開發模式,建設國家統籌城鄉扶貧開發示范區。實行相對扶貧標準,對收入水平低于農民人均純收入30%的農村人口進行動態扶貧開發。加快解決武陵山區、大巴山區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貧困問題,對深山峽谷和高寒山區等生態環境惡劣地區的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和生態移民搬遷。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力度,市財政配套扶貧資金每年不低于中央財政投入的30%。支持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每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集中扶持2-3個特色產業。加快整村脫貧步伐,加大以工代賑實施力度。深入推進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繼續推進對口扶貧,積極引導各類社會資源投入扶貧事業。
第五節 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
按照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在不改變用地性質前提下,允許農民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穩步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創新城鄉建設用地統籌規劃布局,建立集體建設用地復墾良性機制。建立穩定的“三農”投入機制,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范圍,確保各級財政“三農”投入逐年增加。積極發展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加快發展涉農信貸和涉農保險,推廣農村土地承包權、農房、林權抵押融資,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支持工商企業下鄉示范項目建設,建立工商企業與農民共享收益機制。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促進城市資源、要素、技術、現代理念等向農村傳輸。培育發展與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緊密聯系的農林產品交易市場。
專欄15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大項目
農業產業化。新增糧食生產能力工程,農業開發與土地整治示范工程,畜禽綜合加工項目,柑橘種植及加工項目,薯類及玉米等雜糧深加工項目,植物油加工項目,三峽庫區和渝東南地區中藥材
藥源建設及中藥材深加工項目,蔬菜保鮮、加工項目,農業循環經濟示范項目,蠶桑、油茶、青花椒等產業項目,花卉苗木基地項目,三峽庫區生態漁場建設,蔬菜良種繁育基地,畜禽規模化養殖基地建設。
農村基礎設施和綜合環境整治。農村公路,農村沼氣等清潔能源工程,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病險水庫整治,農村小水電,農村電力提灌站,10千伏以下農村電網改造工程,農業信息化工程;巴渝新居工程,農村危舊房改造工程,農村垃圾收運體系建設工程,測土配方施肥工程,農村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程,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農村公共服務設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體系建設及重慶農業職業學校建設,三峽庫區及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師終身學習培訓基地,農村初中校舍改造二期工程,農村敬老院,鄉鎮醫院及村級衛生室建設,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現代農業產業園氣象試驗研究基地,特色農業人工影響天氣保障工程,現代農業和新農村氣象服務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