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第八章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把加快“兩翼”發展放在區域發展戰略的優先位置,努力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第一節 全面提升一小時經濟圈發展水平
堅持率先發展,著力增強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提升輻射帶動力。強化主城核心引領作用。更加突出渝西地區的重要支撐作用,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以及農業現代化,建成大中小城鎮密集區、新型工業密集區、集約高效農業區。加快建設大型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建設對外快速通道和換乘樞紐,完善高速公路網絡體系,提速建設城際軌道交通。加快建設城市市政設施,重點解決渝西地區水資源保障問題,增強城市人口承載能力。率先推進城鄉教育、基本醫療衛生、公共文化和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及城鄉戶籍管理一體化。加快南部地區發展,積極推進渝南黔北區域合作。
第二節 促進渝東北地區繁榮穩定
堅持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民生改善齊頭并進,“提速提檔”發展,逐步實現繁榮穩定。充分發揮萬州作為全市第二大城市和渝東北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作用,培育壯大“萬開云”城鎮群,推進墊江-梁平、豐都-忠縣軸狀開發,形成“點軸”狀城鎮化、工業化空間開發格局。大力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能充分帶動就業的特色優勢產業體系。整體規劃、建設和營銷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提升長江黃金水道航運效率,加快建設鐵路、高速公路干線,著力解決城口、巫溪等偏遠區縣交通難問題。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提高勞動力素質和就業能力,打造勞務品牌,以勞務開發為重點促進人口有序梯度轉移。以渝東北地區為紐帶,促進渝陜鄂區域合作,加快大巴山等毗鄰地區發展。
第三節 加快渝東南地區特色發展
堅持產業發展與基礎設施建設并重,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并舉,人口轉移與扶貧開發互促,建設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態友好的武陵山地區經濟高地。強化黔江區域經濟中心功能,有序開發建設其他縣城,形成“一核多點”的城鎮化、工業化空間開發格局。大力發展民俗生態旅游、現代山地生態農業、綠色食品加工等特色產業,擇優開發優勢礦產資源,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加快建設交通、能源、水利、工業園區基礎設施,著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強化區域內外互動,打造武陵山經濟協作區。實施易地扶貧、生態移民、片區開發、整村脫貧。強化少數民族地區政策扶持。
第四節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格局
按照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加快轉變區域經濟發展方式和空間開發方式,促進形成主體功能區布局。推進重點開發區域新型工業化進程,增強產業和人口集聚能力。加強限制開發區域耕地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穩定糧食生產,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等功能,發展成為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要區域。引導限制開發區適度開發,將其縣城規劃范圍、市級工業園區等確定為重點開發區。依法保護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引導人口逐步有序轉移,成為保護自然文化資源的重要區域。
專欄16 市級主體功能區
重點開發區。面積290.2萬公頃,人口2303.3萬人,約占全市35.22%、81%。
限制開發區。面積453.8萬公頃,人口約545.6萬人,約占全市55.07%、19%。劃分為生態保障區、農產品保障區(全市耕地2020年規劃范圍,面積217萬公頃,其中基本農田183萬公頃)。
禁止開發區。面積80.01萬公頃,占全市9.71%。范圍包括:(1)國家及市級自然保護區24個;(2)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2個;(3)國家及市級重點風景區36個;(4)國家及市級森林公園58個;(5)國家地質公園4個;(6)重要水源地、重要水源水庫及其保護區58個。
第五節 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
突出差別發展、分類指導、優勢互補、協作聯動,構建區域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實施主體功能區政策和差別化考核評價。完善“圈翼”互動發展機制,促進產業園區多元共建、上下游產業鏈協作,提高對口幫扶實效。強化區縣分類指導,完善區縣鼓勵產業目錄,積極引導理性招商引資,避免惡性競爭,促進錯位特色發展。強化區縣針對性支持,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老工業區、資源枯竭地區,以及城口、巫溪、酉陽、彭水等發展特殊困難區縣針對性的幫扶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