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外界認為信貸資金入市,一個最核心的證據在于:銀行信貸投放總量與投入實體經濟的資金量,存在2萬億元的缺口,這個資金的差額可能就是違規入市(包括房地產)的資金量。
上周,社科院國際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張明發表于香港《紫荊》雜志上的一篇文章,再度讓“今年上半年有多少信貸資金流入股市”的話題為市場各方所關注、爭論,甚至得出迥異的判斷結果。
實際上,隨著今年上半年7.37萬億天量信貸投放于市場,A股同期大幅上漲,的確很容易讓外界將兩者“相互聯系”。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外界認為信貸資金入市,一個最核心的證據在于:銀行信貸投放總量與投入實體經濟的資金量,存在2萬億元的缺口,這個資金的差額可能就是違規入市(包括房地產)的資金量。
不過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對記者表示,上述差額也可能被用于發工資或變成活期存款,即使有部分進入股市,也不會是全額。
學者質疑信貸資金流入股市
上述發表于《紫荊》雜志的文章稱,按照歷史經驗,如果銀行信貸資金流入企業固定資產領域,那么企業存款也將伴隨銀行信貸資金的增長而大致同步增長,因為企業很難在短時間內將貸款全部用掉。然而,今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存款增加5.27萬億元,如果再考慮到企業自身盈利增長,則企業存款增量與企業部門信貸增量之間存在一個顯著的缺口。
與此同時,2009年上半年新增票據融資1.71萬億元,占信貸總量的四分之一左右。票據融資一方面屬于是流動資金貸款,另一方面如此大的票據融資增量也令人疑惑。
而對于上述“缺口”資金的流向,該文章作者張明認為,去年10月份央行與銀監會取消商業銀行的信貸額度管理而引發的信貸飆升,恰好與去年11月以來的A股市場指數飆升完美地重疊在一起,“令人不能不懷疑信貸資金在股市上漲背后的推手作用?!?/p>
實際上,在今年6月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魏加寧也在一次論壇上表示,據他測算,在2009年上半年,大約有20%的信貸資金流入股市。這意味著僅在今年1~5月,就有大約1.16萬億元的信貸資金流入到股市。
對于“20%”這個數字的得出,魏加寧稱,這并非出于憑空預測,而是通過一系列調研,從國內各銀行中了解到的大概數字,即20%的信貸資金并沒有進入企業預期的日常經營投資。
對于有大量信貸資金進入股市、樓市的可能性,張明認為,中國可能出現史無前例的資產價格泡沫。今年以來,中國A股市場已經上漲了近80%,中國房地產市場在今年上半年也明顯回暖。只要相關部門再指望要靠房地產投資的復蘇來重新推動中國經濟增長,那么我們的救市政策,就容易淪為“通過制造一場更大的泡沫,來掩蓋之前泡沫破滅造成的不良影響”的境地。
入市總量不會超越票據融資規模?
對于信貸資金大規模流入股市的觀點,銀行方面卻并不認可。
“今年上半年,的確有很多信貸資金沒有進入實體”,對于“信貸入市”論的判斷基礎,上海某股份制銀行一位支行行長表示認同,但對于由這一事實推導出有大量資金進入股市的結論,他卻并不認可。
據他介紹,今年上半年,銀行信貸投放的主體領域即各級政府的城投公司平臺。很多地方項目并沒有如此之大的信貸需求,更多的是希望在信貸寬松期盡量多獲得資金,以防一旦銀行銀根收緊而當地又有大型項目立項,導致找不到資金的尷尬。
另一方面,李慧勇認為,有可能進入股市的信貸資金,主要是票據貼現釋放的資金以及部分短期貸款,“中長期貸款由于收益與風險不相匹配,應該不包括在內。”但對于貼現以及短期貸款的“挪作他用”,李慧勇認為,也不會全部投向股市,由于存在利率套利空間,有相當一部分被企業轉存到銀行。
實際上,根據央行公布的統計數據,今年1~6月,銀行發放的居民貸款新增規模為1.06萬億元,而流向非金融性公司與其他部門的貸款為6.31萬億元。后一部分在扣除了企業存款增加的5.27萬億元后,實際缺口在1.04萬億元左右。
對此,交通銀行研究部發布的報告認為,全國范圍內銀行里近似反映炒股資金的存款增加了5255億元左右,大約相當于全部新增貸款的7%。同時,從炒股資金和居民儲蓄此消彼長的關系來看,絕大部分炒股資金來自居民儲蓄的“搬家”。對于企業通過票據融資進入股市的比例,根據審計署公布的數據,上半年新增票據融資的20%沒有進入實體經濟。
“如果這20%的票據融資全部進入股市,資金總量在3413億元左右,占全部貸款增量的比重為4.6%。”交行研究部認為。
數據之辯背后的核心目標:避免資產價格過度膨脹
無論是有2萬億還是有不足1萬億,抑或3413億信貸資金違規入市,之所以當前各界眾說紛紜,從源頭上講,是因為銀行缺乏對信貸資金的有效控制,各方面都難以給出一個特別有說服力的答案。
目前,商業銀行針對企業發放的貸款主要有兩大類,一類為向企(事)業法人發放的用于固定資產投資的貸款;另一類則屬于“流動資金貸款”,即企業用于日常生產經營的貸款。
前一類貸款,流向控制相對容易,而后一類則相對缺乏控制。
“今年上半年銀行對很多優質項目競爭得非常激烈,如果你硬要限制對方的資金流向,人家就不要你的資金了”,某股份制銀行上海分行副行長坦陳。
另一方面,企業通過“替換”,同樣可以造成信貸資金曲線入股。比如企業有500萬的付款需求,同時自有資金又完全可以滿足,但在信貸寬松和股市回暖的背景下,企業通過銀行貸款滿足付款需求,而將自有資金用于炒股,又能否算作信貸資金違規入市?
對于上述現象,實際上對于銀行而言也是非常忌諱的。一般而言,銀行會定期檢查企業資金流向。一旦發現貸款企業有炒股或者炒樓的企圖,銀行方面就會馬上停止與其的貸款合作,并立刻收回貸款。而針對個人用自助貸款資金入市,銀行則會將其抵押率設為一般貸款的50%左右。
不過相比對入市信貸資金規模測算的 “糊涂賬”,前述發表于《紫荊》雜志的文章更有警示價值的觀點在于,由于信貸規模無限龐大,而又缺乏對資金流向嚴密控制,這無疑將推升資產價格的膨脹,并給經濟運行帶來危害。
“為緩解巨額信貸增長造成的不良后果,我們的政策建議非常簡單明了”,前述文章指出,那就是調整信貸政策的時機已經成熟。中央銀行應通過加大央票與定向票據的發行規模、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窗口指導等方式來抑制銀行信貸的高速增長。在必要時甚至應該考慮重新實施商業銀行的貸款額度管理。此外,應嚴查銀行信貸資金違規流入股市與樓市的情況,同時應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入的管理,從源頭來遏制國內的流動性泛濫,以避免資產價格的過度膨脹。(陳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