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張利華研究員在《2009科學發展報告》上發表了題為“2007年SCI收錄我國論文和被引用情況分析”的文章,從我國在SCI檢索系統的論文產出及其影響、我國國際論文的學科分布及其影響和國際學術刊物對我國科學論文的評價三個方面對2007年SCI收錄我國論文和被引用情況分析。
文章首先介紹了我國在SCI檢索系統的論文產出及其影響。2007年主要反映基礎研究狀況的SCI收錄中國作者論文為9.48萬篇,比2006年增長4.6%,所占世界份額上升到7.5%。按論文篇數排序,排在世界第3位。
文章接著分析了我國國際論文的學科分布及其影響。2007年我國國際論文數量最多的10個學科依次為化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物理學、材料科學、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技術、生物學、動力與電氣、數學、土木建筑和地學。2007年我國國際論文被引用篇數最多的10個學科依次為化學、物理學、生物學、材料科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數學、地學、環境科學和動力與電氣。我國各學科的篇均被引次數總體有所上升,其中與國際平均水平最為接近的為數學、工程技術和社會科學。
文章最后介紹了一些國際學術刊物對我國科學論文的評述。2008年7月24日出版的Nature雜志刊發了一期中國專輯,關于科學論文,作者指出中國在世界論文發表量上所占的份額從1980年的0.2%上升到2006年的7.4%,首次超過日本。但是與巨大的產量相比,論文質量并不是特別的匹配。美國Thomson Reuters ISI 2008年8月出版的《science watch》指出中國的“高影響力論文”在1998年只有73篇,而2006年、2007年都超過了500篇,十年間大約增長了7倍。
最近10年來,我國科技人員發表SCI論文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所提高,與大幅度增長的論文數量相比,衡量論文質量的主要指標“篇均引用次數”仍居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我國在科技人員評價體系、資源配置體系等領域的科技政策急需進行適時、適度和必要的調整,以促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建立創新型國家的實現。(摘自中國科學院“科學發展報告”課題組撰寫的《2009科學發展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