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衛一的形成起源之謎
令科學家們費解的是,假如火衛一成分與火星巖石相一致,那么中空孔隙結構意味著這顆衛星不可能形成于來自火星軌道的微小灰塵微粒。目前,帕特佐德和比利時皇家天文臺的帕斯卡·羅森布拉特更傾向于另一種觀點——隕星在火星上形成巨型碰撞,導致較大的碰撞殘骸飛濺至軌道,之后這些殘骸以巧合角度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現今的火衛一。為了測試這一猜想,今年3月“火星快車”將再次近距離飛越火衛一表面,此次該探測器計劃僅距離火衛一表面60公里,這樣將提供更直接的火衛一重力作用證據。
帕特佐德說:“重心引力與衛星內部質量分布有著直接關系。”目前,研究人員希望進一步分析火衛一的成分構成,之前的光譜分析結果顯示火衛一是被火星引力束縛的小行星。羅森布拉特指出,之前的火衛一表面光譜數據與歷經數十億年的太空侵蝕風化有著直接關系,沒有大氣層保護,合并形成火衛一的火星巖石在數十億年中將承受大量太陽帶電微粒輻射,這種作用下從而掩蓋了它們的真實成分,并使光譜勘測失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科學家認為需要登陸火衛一,并將表面成分樣本帶回地球。
2011年末,俄羅斯計劃發射火衛一勘測任務,該任務命名為“火衛一土壤分析”任務,羅森布拉特說:“沒有關于該衛星成分的信息民,我們無法理解火衛一的起源,‘火衛一土壤分析’將揭曉其中的謎團。”
火衛一或許保存著火星早期生命的化學信息
火衛一土壤分析任務可以向行星科學家提供火星至關重要的信息,在過去40億年里隕星碰撞火星導致大量的殘骸進入火星軌道,火衛一則必須承受來自火星的“殘骸流星”,其中包括一些大質量殘骸物質,比如火衛一表面9公里寬的“斯蒂克尼隕坑”。但多數都是質量較小的殘骸碰撞在火衛一表面,其可行性解釋來自于火衛一表面的溝槽線,前不久“火星快車”繪制的圖像顯示這些溝槽位于火衛一極地頂端,該區域在繞軌道運行時總是朝向火星,這是接收火星殘骸物質的天然圓心區。
一項令科學家感興趣的重要事實是火衛一表面存儲著數十億年來的火星隕石樣本,同時它也可能保存著太陽系里其他星體的隕石樣本,帕斯卡稱,火衛一存在的早期火星隕石樣本或許比在火星表面的隕石樣本保存得更好,甚至有可能保存著火星生命的化學信息。他強調稱,火衛一將是人類未來勘測火星最理想的中轉站!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便利的勘測條件,還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揭示太陽系更多的未解之謎。(搜狐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