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發現推翻了阿波羅計劃以來人們持有的月球是一片荒涼沙漠的觀點。泰勒說:“阿波羅飛船帶回月球巖石之后人們就一直持有這個觀點。”
另外在去年,泰勒教授及其團隊曾經發現月球“露珠”,即月球最表層土壤中的吸收水。太陽風攜帶的氫離子撞擊月球時和巖石中所含氧離子結合會產生水,這屬于“外源性質”;但不同于這些 “露珠”,這次發現的水來自月殼深處,屬于“內源性質”。一方面這些內源水分的存在是一個謎,但另一方面自從月球和地球形成以來不斷的彗星撞擊也會帶來豐富的水。根據惠普爾的“臟雪球”模型,彗星是一團松散的“冰雪和巖石”的混合物。最后,月球上年齡超過40億年的古老火山分布也給了科學家很多提示,因為地球上的火山活動大部分是由水分驅動的。
這一發現對于研究地球和月球起源之謎同樣意義重大。目前的理論一般認為月球的形成源于一次撞擊事件——一顆名為忒尼亞(Theia)的火星大小的原始行星撞擊地球,自身熔化并蒸發,拋出巨量的物質進入地球軌道。這些撞擊爆炸產生的微粒物質逐漸冷凝,形成了月球的雛形。在這一過程中,一些易揮發的物質應當會完全揮發流失,如氫和氯。
但此次在月巖中檢測到氫的發現將對這一觀點構成挑戰。論文合作者,同樣來自田納西大學的劉洋(音譯Yang Liu)說:“如果說這些水是那次大型撞擊事件的殘留物,那真是很不可思議。很難想象水份在那次撞擊后還能幸存,因為相比之下那些揮發性更弱的物質,如鉀和鈉,在月球上都嚴重貧乏。”(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