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長繼續放緩,石油、糧食等初級產品價格持續上漲,我國經濟運行的外部環境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從國內經濟形勢看,經濟增長有所放緩,物價上漲壓力仍然較大,年初發生的冰雪災害和近期發生的特大地震,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也給經濟運行增加了新的不確定因素。在此背景下,如何客觀評估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是合理把握未來一個時期宏觀調控力度的關鍵。
一、震災不會改變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態勢
(一)震災對經濟影響的初步判斷
地震對整體工業生產影響較小。此次地震破壞性很大,震區工業生產短期內幾乎停滯。但由于震情最嚴重的11個縣(市)(汶川縣、都江堰市、綿竹市、北川縣、平武縣、安縣、青川縣、理縣、茂縣、彭州市、什邡市。)合計的工業總產值僅占全國的0.17%,且重災區沒有大型礦產資源,對整個工業產出影響較小,目前震區生產已在陸續恢復。
地震對農產品供應的沖擊相對有限。初步估計,位于山區的11個重災縣(市)合計糧食、油料與肉類產量分別占全國0.21%、0.34%和0.53%(見表1);生豬死亡79萬頭,占全國現有存欄量的0.2%,占比都不大。同時由于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總量供求基本平衡,且目前正是鮮活農產品上市旺季,所以此次震災不會對全國農產品供應產生較大影響。
(二)與日本、中國臺灣震災影響的比較
與汶川地震相比,日本1995年和臺灣1999年大地震發生在中心城市和人口稠密區,根據官方公布數據計算,日本和臺灣地震的直接經濟損失分別達到960億美元和107億美元,分別占當年GDP的1.8%和3.5%。汶川地震的損失目前尚無官方統計數據公布,但預計受災地區(注:汶川地震四川受災地區包括成都市(只包括都江堰市)、德陽市、綿陽市、廣元市和阿壩州。)的范圍和程度較大,直接和間接損失較為嚴重。
從震災對產出的影響看,盡管日本阪神地震和臺灣南投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較為嚴重,但對工業產出和GDP的負面影響比較短暫。地震當季日本和臺灣GDP實際增速環比分別下降0.6和1.8個百分點,當月工業增速環比分別下降1.6和8.6個百分點,但震后數月即恢復正常,兩個經濟體當年GDP增速還分別比上年提高0.8和1.2個百分點,工業生產增速比上年分別上升2.3和4個百分點。
從震災對需求影響看,災后重建推高了投資需求,但對消費需求和物價影響并不明顯。大地震對建筑物的破壞是毀滅性的,震后三個季度內,兩個經濟體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明顯提高,震后一年內的資本形成增速分別提高了5和8個百分點。日本地震期間,物價水平沒有顯著上升;臺灣地震期間,雖然CPI指數有所提高,但隨后幾個月便回落到正常水平。
相比而言,我國此次震災雖然損失很嚴重,但相對于整體經濟的影響程度較輕,預計震災對宏觀經濟的負面影響應不會超過當年的日本、臺灣地震的影響程度,預計影響最大的兩個方面是:
一是災后重建會推高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盡管這次地震不是發生在中心城市,但波及范圍較廣,災區建筑、道路和其他公共設施損毀嚴重,重建規模較大,目前中央財政已安排700億元災后重建資金,后續還會有更大規模的各類資金到位,可能推高未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歷史經驗看,我國歷次大災后的重建都會推動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
二是震災會增加短期通脹壓力。年初我國南部發生的冰雪災害曾加劇物價的短期波動,此次地震對災區工業、農業產生的破壞,以及受災群眾對食品和日用品的需求,無疑也會對當前物價上漲產生新的壓力。但從日本和中國臺灣的經歷看,地震對CPI的影響只是短期的,對長期CPI影響并不顯著。預計此次震災對消費品價格的影響也不會持久。不過,災后大量基礎設施的重建,必然會增加未來一段時期內對水泥、鋼鐵以及銅、鋁、鋅等基本金屬和建材的需求,對上游生產價格的沖擊不容忽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