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八月五日電 題:中國經濟回升態勢有望進一步確立和鞏固
記者 俞嵐
二季度數據的全面回暖令“中國經濟企穩回升”幾乎成為共識。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刺激下,中國成功扭轉了去年四季度以來經濟快速下滑趨勢,經濟回升的態勢基本形成和確立。
他指出,總體上看,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基本觸底,二季度由“前低”向“后高”轉換。隨著正在實施的應對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逐步落實到位,回升態勢將在三、四季度進一步確立和鞏固。
當前,國內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快速增長是經濟回升的主要驅動力,工業生產逐步恢復標志著供給面出現了積極變化。經濟形勢向好使市場預期和信心明顯回升。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連續四個月超過 百分之五十的臨界點,股市繼續呈上行走勢,房地產銷售快速增長。王一鳴指出,這預示著經濟增長的市場驅動作用逐步增強。但他同時坦陳,中國經濟回升依然面臨不確定因素。
外需嚴重收縮局面的持續,在王一鳴看來,或是中國經濟復蘇的最大掣肘。他指出,世界經濟“自由落體式的運動”已基本結束,但經濟復蘇將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由于外需收縮規模較大,且外部需求在結構上與國內需求存在較大差異,短期內依靠擴大內需,難以全面替代和彌補外需收縮產生的需求缺口。
經濟回升的內生動力依然不足,是王一鳴的另一個擔憂。目前,中國經濟回升在相當程度上還是依靠政府擴大投資帶動的,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投資增長率明顯高于非國有企業投資增長率。雖然民間投資正在跟進,市場驅動力量在逐步形成和恢復,但經濟內生性增長力量仍相對較弱。
由于上一輪經濟繁榮期較長,部分行業生產能力大規模擴張,在需求形勢發生急劇變化后,積累的產能過剩矛盾逐漸凸顯。金融危機前,中國過剩的產能相當一部分通過出口得以釋放,但眼下出口持續疲弱,令過剩壓力日益增大。
對此,王一鳴認為,產能過剩或將對經濟復蘇造成傷害。他指出,中國鋼鐵、水泥、有色、煤炭、紡織等行業都面臨產能過剩壓力。需要引起關注的是,隨著庫存減少,市場形勢好轉,一些地方為了刺激經濟,又開工建設新的產能,在最終消費動力還不強的情況下,勢必會進一步加大過剩壓力。
今年以來,中國CPI和PPI“低開低走”,尤其是六月份雙雙大幅下降,令市場人士判斷,短期內中國經濟尚無通脹之虞。王一鳴也認為,受總需求不足,生產能力嚴重過剩,農產品供應充裕等因素影響,年內出現通脹的可能性很小。
但他也坦言,通脹預期明顯上升或加大政策操作的難度。他指出,由于貨幣發行量和信貸規模快速擴張,房市、股市等資產價格快速上升,強化了人們的通脹預期。在經濟尚未根本復蘇之際,這種通脹預期,使宏觀政策同時面臨促進經濟穩定回升和防范通脹風險的雙重壓力。
復雜的經濟形勢令中國宏觀調控再次走到“十字路口”。有輿論認為,為了防范風險,中國應未雨綢繆,擴張性宏觀政策應適時淡出。
對此,王一鳴認為,當前中國經濟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要推進經濟進入穩定回升的通道,形成不可逆轉的、主要由內生動力推動的穩定回升趨勢,必須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宏觀政策總體目標應是鞏固和發展經濟回升的好勢頭,在當前經濟增長內生動力還不足的情況下,要堅持實施擴張性的宏觀政策,同時根據形勢的變化適時適度進行微調。比如,可加大向民生領域政策傾斜力度;促進貨幣更多地流向實體經濟,加大對“三農”、中小企業、民營經濟、中西部地區的信貸支持力度等。
此外,王一鳴也特別指出,要實現經濟的根本復蘇和可持續增長,還須把短期政策和中期調整戰略有效結合起來,更加注重結構調整和深化改革,培育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為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創造條件。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