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經過兩輪評審,《東莞市區綜合交通規劃(2008-2020)》(以下簡稱《規劃》)近日出爐。根據規劃,未來十年東莞將圍繞市區形成“兩廊兩軸雙網”的綜合交通總體布局,發展“TOD導向(以公共交通為導向)下的多模式一體化交通”,達到3小時內有效通達珠三角任一城市及節點,60分鐘通達市域主要城鎮及重要交通樞紐的最終目標。
該規劃亮點紛呈,其中建設彩色公交專用道、試水“微循環交通”等令市民拍手稱道。目前,作為一個“開放式”的規劃,仍在接受市民建議。
市區兩條BRT今后可轉輕軌
日前,《規劃》順利通過多位分別來自北京、廣州、深圳的資深交通專家的嚴格評審。
《規劃》指出,東莞市區將規劃“雙十字形”大容量公交系統,這個系統由3條軌道線(莞惠城際軌道、市域軌道R1、R2線)和2條市區大容量干線公交組成,線網總長為70公里。
其中“十字形”市區大容量干線公交分為東西線(新人民醫院總站-汽車客運東站)和南北線(高埗汽車客運站-新城中心樞紐站),可選輕軌和BRT兩種模式,規劃期內建議采用BRT模式,遠景客流培育成熟后,可轉為軌道交通模式。
彩色公交專用道“意外”出現
為了減少市民候車時間,提高公交出行效率,《規劃》提出,要在東莞規劃建設總長度約43公里的“環加十字形”的公交專用道網絡,其中新建線路長度為27.4公里。
今后,市區以下道路將現“彩色”公交專用道,為公交提速:莞太路、萬江大道、莞穗路、可園路、紅荔路、東城西路、八達路、東城大道、東升路、體育路、建設路、運河東/西路、創業路、高龍中路、莞潢南路。
其中,近期市區將新增5條公交專用道,總長約17.5公里,具體包括萬江大道、運河路、莞太路、三元路以及東升路等,這些道路僅需重新鋪設標志標線,進行局部調整,不需進行大規模的工程改造。
“微循環交通”或全市推廣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還提出了一個嶄新的交通理念—————微循環交通。
從《規劃》來看,所謂的微循環交通系統就是要規劃好社區內的多個交通系統,包括道路、公交、停車、標識系統等。市規劃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微循環系統改造設計涉及道路建設、管理等方方面面,應更好地協調各方面工作。
目前,經現場調研和查勘,規劃部門初步選定東城中央商貿區作為交通微循環改造的試點,進而在全市推廣交通微循環改造。
按照微循環交通的規劃理念,今后,首先試水的東城中央商貿區,將出現社區巴士,線路設置小而密的站距,線路長度控制在5公里以內,并且可以即招即停。片區內還將建立自行車自助式租賃系統,并逐步開放社區和大型樓盤內部道路,重點滿足慢行交通需求。
■規劃概覽
公交出行將是未來的必然趨勢。《規劃》對區域軌網銜接規劃、區域客運樞紐布局等做了詳細設計,核心研究范圍主要包括莞城、東城、南城、萬江、高埗和石碣四街道二鎮環城路以內范圍的市區,面積為145平方公里。
【“兩廊”】
以廣深高速、廣深沿江高速、廣深港客運專線、穗莞深城際軌道交通為主形成西部區域性交通走廊;以莞深高速、廣深鐵路、京九鐵路為主形成東部區域性交通走廊。在東西兩條交通走廊上分別形成虎門白沙站、東莞東站-東莞站、石龍火車新站和洪梅站四個區域性交通樞紐。
【“兩軸”】
以市區大容量公交系統和快速對外道路系統為核心,形成聯系市區與區域性交通走廊的兩條城市復合交通走廊。
【“兩網”】
指快速軌道交通網和快速通行道路網。
【四大主要對外客運樞紐】
指虎門白沙站、東莞東站-東莞站、石龍火車新站和城軌洪梅站。主要服務對象是珠三角及外省客流、城際軌道線、普鐵、高鐵、長途客運樞紐的主要客運載體。
【8個一般對外客運樞紐】
指新城市中心站(莞惠城際與R2交匯站)、莞長路站(莞惠城際與R1交匯站)、汽車東站(一級站)、汽車總站(一級站)、南城站(二級站)、東城東站(二級站)、榴花車站(二級站)以及高埗汽車站(二級站)。這類樞紐主要滿足市區對外客運需求,與市區內部公交系統直接銜接,具有市區內、外交通轉換功能。
【5個內部客運樞紐】
指創業路樞紐站、東城路站、鴻福路站、會展中心站和石美樞紐站。這類樞紐主要利用市區大容量干線公交(輕軌或BRT)和城巴系統接駁市域軌道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