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和諧、心態和諧研究興起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為此,學者在2007年加強了對心理和諧、和諧心態的研究。有學者指出:人的心理和諧是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它首先表現為個體內部心理和諧,即個體內部心理成分(認知、情感、意志、個性等)的協調統一;其次表現為人事心理和諧,即人在處理事情時的冷靜、適度和樂觀,善于“息事”;第三表現為人際心理和諧,即人與人交流上的默契和融洽。社會成員有了這種和諧的心態,就能客觀地看待自己,也能客觀地評價別人和客觀地認識環境,能正確對待困難與問題、挫折與坎坷、財富與榮譽,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促進社會的和諧。因此,學者們指出,心理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根本要求和基本標志;加強個體、群體和社會三個層面的和諧心態建設,實現從微觀、中觀到宏觀的逐層遞進,是培育和形成和諧心態的基本路徑。
●從心理學角度關注青年群體問題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內部心理和外部行為的和諧、協調,并能積極地適應各種社會環境的良性狀態。有學者指出,我國教育有一個深刻的教訓,就是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有甚者,把學生中存在的厭學、離家出走、上網成癮、情感脆弱、承受力差等問題歸納為思想品質問題,從而出現認識誤區。實質上這些都是因為青少年認知偏頗、情感波動、意志薄弱、內心矛盾和受到刺激、壓力而引起的心理失衡所致。社會心理學家指出:未來的競爭是心理素質的競爭,21世紀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務必應受到特別關注。這對提高素質教育及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至關重要。
●領導干部群體心理研究受重視
面對紛繁復雜、競爭激烈的國際形勢和改革開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艱巨任務,長期處在權利和責任核心的領導干部普遍地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心理壓力:一、來自決策風險的政治壓力;二、來自各種考核、測評、檢查的工作壓力;三、來自處理與上下級和同事關系的壓力;四、來自忙于工作不能顧家的家庭壓力;五、來自社會監督的輿論壓力,等等。有學者指出,一些領導干部處于不同程度的亞健康狀態。目前,組織部門在考察領導干部時,有了新的要求:除了要具有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外,還必須具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有學者指出,今后要把心理健康知識教育作為領導干部培訓的一項重要內容。學者們認為,關注領導干部的心理健康,不僅僅是心理學、醫學上的問題,而是關系到執政能力建設的大問題。
●如何看待“仇富”心理是新熱點
改革的過程就是不同群體的利益調整過程。有些群體受益較多,有些群體利益受損。人們對于富人致富的歸因中包含了積極的因素,如承認富人致富的努力和能力以及教育程度,但也有一些同志把富人致富的原因全都作負向歸因和外在歸因,例如非法收入、制造假冒偽劣獲得的收入、官員的尋租行為獲得的收入等,這就使得人們在與這些富人進行比較時更容易產生相對剝奪感、不公平感和不公正感,有些甚至發展成對所有富人的仇恨以及與社會對抗的心理和行為,引發各種社會問題。這成為學者關注的一個新熱點。不少學者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化解社會上存在的“仇富”心理:第一,繼續發展經濟,增加財富;第二,擴大中等收入階層;第三,依法遏制非法收入,整頓不合理收入;第四,加大反腐敗力度;第五,完善稅收體制,調節過高收入;第六,規范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并且發展社會公益事業,倡導富起來的人群幫助貧困的人群,由此化解“仇富”心理,促進社會和諧。(向春玲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