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人為本,保障人權。我國立法始終把尊重和維護公民權利作為出發點和歸宿,不僅規定了公民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還相應規定了公民實行計劃生育應享有的合法權益,包括享有獎勵優待、男女平等、知情選擇、健康與安全保障的權利等,規定了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為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這些權益應承擔的責任,明確了公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方式和途徑,體現了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的統一,體現了法治政府、責任政府理念。
(四)國家指導,群眾參與。中國特色人口發展道路一方面堅持政府主導,將人口發展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戰略;另一方面又兼顧國家長遠利益和群眾眼前利益,扎根基層、服務群眾,堅持國家指導和群眾參與相結合的方針。廣泛深入開展國情國策教育和普法教育,促進群眾生育觀念的轉變和法制意識提高;尊重群眾計劃生育主體地位,推動計劃生育村民自治和協會等公民社會建設,政府自覺接受社會各方面的監督。
(五)立足國情,改革創新。我國計劃生育法制建設既立足國情,總結了人口和計劃生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成功經驗,又積極借鑒國際社會的有益經驗。強調綜合治理,推動各部門、團體、組織共同參與,計劃生育工作與發展經濟、依靠科技進步、發展教育事業、促進社會進步、提高婦女地位等各項工作有機結合。特別重視利用利益導向機制,統籌解決人口問題。
2008-10-23 10:44:05
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大人口觀"加強法制建設,推動人口發展
我國已經進入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新階段,在這個新的歷史階段,我國人口發展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低生育水平面臨反彈的現實風險,今后十幾年,我國人口慣性增長勢頭依然強勁,每年凈增人口800萬左右;人口素質總體水平不高,難以適應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的要求;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龐大,就業形勢更加嚴峻;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社會保障面臨空前壓力;出生人口性別比居高不下,給社會穩定帶來隱患;流動遷移人口持續增加,對公共資源配置構成巨大挑戰;貧困人口結構趨于多元,促進社會均衡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人口問題不僅自身具有復雜性、長期性、綜合性的特點,而且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分布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和特點密切相關。面對這個復雜局面,要適應人口發展的需要、適應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必須進一步完善人口發展領域的法制建設,這不但是為人口發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更是責任政府和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
2008-10-23 10:44:36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貫穿于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要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就必須使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納入到制度化、法律化的軌道來調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通過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使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從理論形態進一步轉化為制度和法律要求,成為人們行動的準則。
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是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只有經濟的發展而沒有社會的進步,就不是全面的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必須提高國家和社會的法治化水平,這是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如果說在改革開放初期,人口發展還可以主要通過政策調控和行政管制的方式來進行,還可以與法治保持一定程度的不平衡狀態的話,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人口發展已經越來越要求法治發展與之相適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求把社會的民主化、法治化擺在更加重要和迫切的位置。沒有社會的法治化,人的全面發展是不可能實現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將貫穿于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各個方面,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都需要法律來維護、保證和促進。
2008-10-23 10:54:54
(一)在人口發展領域的法制建設中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完善人口發展領域的法制建設,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理念和根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在法制建設過程中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關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事事處處為人民的利益和需要著想,重視人的價值和尊嚴,不斷滿足人的多方面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類政治文明從人治走向法治,并不僅僅表現為法律數量上的增加和法律功能的擴展,不僅僅體現在對法律權威的崇尚,最根本的變化首先是法律價值的轉換和創新,是法律對人的主體性,對人權的尊重和保障,是法治為滿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制度基礎和法律保障。
2008-10-23 10:55:19
我們的政府是人民政府,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的根本宗旨。在人口發展領域推進法制建設工作,保障人的全面發展,其根本目的也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須把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府在人口發展領域法制建設的出發點,在工作中充分體現人民利益至上的基本精神,一切權力的行使都要服從人民利益,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堅持以人為本,完善"大人口"的法律體系,要實現立法思路的轉變:從關注調控人口數量,轉向更加關注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包括人口的數量、素質、結構、分布和安全等問題;從關注出生人口,轉向同時關注全人口;從關注人的生育周期,轉向同時關注人的生命周期全過程;從單純強調個人責任,轉向更加注重人權保障、個人發展和人文關懷;調控方式上,從關注管理和控制,轉向注重引導和選擇,運用經濟調節,利益導向,引導個體行為"自由而負責任地"朝著有利于民族也有利于個人的方向選擇。
2008-10-23 10:55:57
(二)在人口發展領域的法制建設中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做到統籌兼顧,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我國的人口發展是中國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必須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和全局來思考和把握人口發展的進程。因此,我們在人口發展領域的法制建設工作中,必須做到統籌兼顧,妥善處理各方面的矛盾,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這毫無疑問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包含在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之中。我們要從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高度,來看待和推進人口發展領域中的法制建設工作,致力于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2008-10-23 10:56:21
人口發展進程,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因此人口發展的法制建設不能脫離中國的實際,必須適應并促進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人口作為一個系統,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有自身的運行規律;同時,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也是互動、影響關系,一方面沒有人,社會和經濟發展就無創造力;另一方面,人口發展依賴于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條件。我國的人口發展不能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轉型期這一基本的國情。因此,在人口發展領域的法制建設中,無論是立法還是執法、司法,都要立足這一基本國情。對目前人口發展現狀要有科學判斷,對未來發展趨勢及相關因素要有合理的評估,對人口和社會發展規律要有準確把握;對于現有人口問題,哪些是需要法律手段解決的,哪些是能夠通過法律加以規范解決的,要從實際出發來加以考慮,并不是現在所有的人口問題都通過法律解決,而是要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
2008-10-23 10:56:59
比如,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要求,實現人口的有序流動與合理分布。特別要考慮到中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多、底子薄,城鄉發展和地區發展很不平衡,生產力不發達的狀況并沒有根本改變"這一基本前提。這是我們制定政策、法律和制度的前提條件。人口發展領域的法制建設不能脫離我國人口發展的實際狀況,不能脫離經濟文化發展的水平,更不能搞超越經濟發展階段的浪漫主義。人口發展的相關法律制度設計既是積極的,又須是漸進的、平穩的、可持續的道路,要考慮法律制度實施的成本,操之過急或矯枉過正的做法都是違反規律的,不僅影響人口發展的平穩,甚至也會影響政府的公信力和法律的權威。
2008-10-23 10:57:27
在人口領域的法制建設中,要認真協調有關人口的法律法規與政策之間、與有關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及政策之間的關系,不能顧此失彼。相關的制度設計應協調兼容,兼顧各方利益,實現"共贏"。
在人口發展領域的法制建設中,還要認識到,中國的國情決定各地發展的不平衡性將是長期存在,地方立法的積極性要予以保護,要給具有先發優勢的地方留有充分發展空間;同時,對于某些問題,可以未雨綢繆,最大限度地規避已經預見的負面影響的發生。
2008-10-23 10:58:18
(三)在人口發展領域的法制建設中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完善適應"大人口觀"的法律系統。
法治是一個整體,其中的每一個部分、環節都有一個科學發展的問題。要加強有關人口的法律法規的協調發展,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有關人口發展的法律法規。"大人口"的法制體系既要遵循人口發展規律,又要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要根據經濟社會和人口發展的新要求,加強有關立法,系統設計,科學決策。對目前分散在各人口發展相關領域的立法進行梳理,要制定科學可行的立法規劃、目標和項目,分輕重緩急實施。要實現立法、執法、司法的協調發展,對現行有關人口發展的法律法規的實施效果進行檢查和評估。經過實踐檢驗發現已不符合實際的規定要進行修改、廢除。
2008-10-23 10:59:00
要把人口發展領域的法制建設與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有機結合起來,為人口發展提供良好的運行機制。人口發展領域的法制建設,一方面要求完善人口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繼續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強教育、就業、社會保障、衛生、人口和計劃生育、環境保護等領域的立法,為實現人口發展目標提供可靠的立法保障。同時要加強法制宣傳,加大人口發展領域的執法力度,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尊重和保障人權,使各項工作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軌道。另一方面,必須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政府在人口發展中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受到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和政府職能的影響。沒有科學、合法、合理的行政管理體制,難于很好地促進人口發展;沒有政府職能的根本性轉變,也難于促進人口發展。這就要求把人口發展領域的法制建設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有機結合的起來,使它們能夠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在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利用市場機制,打破行政性壟斷,充分發揮社區、企業和各種民間組織的作用,逐步建立政府監管、社會主辦的管理體制。積極探索各種方式,調動社會力量興辦社會事業,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更多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
2008-10-23 11:01:12
聯合國秘書長加利1994年在開羅人發大會上指出:"從社會角度看,我們永遠不要忘了我們所用的'人口'一詞,并非指毫無區別的眾生,人口中的每一個成員,歸屬于一種文化,一個社會,一個傳統,人口是由多種關系構成,每一個社區都應當受到我們的尊重,家庭又是其核心,人口是由民族和個人組成的。因此,我們永遠不要忘記人民的基本權利,忽略政策與人權相一致。我們現在所謂的人口,只是人類漫長歲月中的一個瞬間,我們永遠不要忽略這一點,必須考慮如何實現尊重所有人的自由,又能確保后人的協調發展與共同的社會進步的人口政策。請注意,我們斗爭的應該是貧困,而不是窮人。人口不僅僅是個數字問題,發展也遠遠超出了經濟增長范疇。"加利的這段話提示我們,作為法治政府、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我們任何工作的出發點要尊重和保障人權,包括每個公民個人的合法利益。影響人口狀況的最終因素是一個國家的文化經濟社會發展過程,法制建設的目標和任務也不僅僅是立法或制度建設,從政府來說,還要求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從社會來說,還要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形成崇尚法律的氛圍。在促進中國人口發展戰略實施,統籌解決人口問題,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法制建設,為人口發展提供有力的法制和制度保障。
我的匯報完了,謝謝大家。
2008-10-23 11:06:21
謝謝石泰峰校長的精彩演講。下面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同志發表演講,請大家歡迎。
2008-10-23 11:06:35
謝謝計生委邀請我來參加這次會議。尊敬的各位領導、地方的人口戰線的專家領導,我向大家匯報的題目是《政府轉型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008-10-23 11:07:10
當前乃至2020年,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人民群眾有許多新的期待,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的形勢。中共十七大對十六大報告描繪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進一步提出了五個方面的新要求,包括增強經濟發展協調性、健全民主政治、加快發展文化事業、重視改善民生和構建生態文明。根據這些新要求,我們要進行深入研究,拿出決策方案。為此,加快政府職能轉換,加強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并以此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就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下面我簡單談幾點認識。
2008-10-23 11:17:31
一、提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命題,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轉型的重要內容,對我國新階段的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
第一,區域協調發展迫切要求研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問題。過去我們關注區域差距,更多關注的是經濟差距。無論是研究人員,還是地方官員,以及中央的規劃部門,更多談論的是如何縮小各地GDP差距。但這個認識是比較片面的,我國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不容否定,市場機制是推動整個中國經濟發展欣欣向榮最基本的機制和動力。如果各級政府、研究部門和學者都來關注如何縮小各地區的經濟差距,就很容易把注意力轉移到政府怎么去強力推動經濟、怎樣爭投資、爭項目方面。我們在不同的地方都聽到這樣的議論,中西部地方政府對這個問題尤其感到緊迫。對我們學者的意見他們也不大贊成,“你們老說政府不要直接干預經濟,但如果我們中西部的地方政府不強力推動經濟發展,那我們跟東部的差距什么時候才能縮小?” 這樣,一些核心的問題就提出來了,中西部到底要和東部縮小什么差距?經濟發展靠政府還是靠市場?政府在縮小區域差距方面應當把注意力放在經濟差距還是社會差距上?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決定了政府要做什么,以及應當怎樣做。我們主張,政府的責任應當是縮小區域發展的社會差距,而不是經濟差距。經濟差距應該主要由市場機制去解決。
2008-10-23 11:18:20
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區域差距方面,我們要扭轉政府過于關注經濟差距而忽視社會差距的偏向。無論是我們的規劃部門,還是各級政府,乃至我們的研究人員,都應當更加關注如何通過加強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使各地人民享有大體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提高社會福利水平,縮小地區間的社會差距。如果政府的責任和政策重點不放在這里的話,各地的經濟發展就有可能會受到政府這只閑不住的手的過多干預,反而達不到預期效果。
2008-10-23 11:30:10
第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對構建和諧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要以改善民生為重點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并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了部署。
一是優先發展教育,提高人力資源素質。保證教育公平,促進起點公平。這有利于增強個人擇業能力,擴大選擇自由。
二是實行積極擴大就業的戰略。政府側重于培養有利于擴大就業的環境,鼓勵個人更多地發揮創造性、主動性,以創業帶動就業。
三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更多關注低收入者和工薪階層的收入。同時完善再分配政策和調節手段,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差距。
2008-10-23 11:32:21
四是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凸顯政府的保障功能,讓所有人特別是農村能夠享受基本保障,分享發展成果。
五是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這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要求,單獨提出這一條意義重大。尤其是城鄉低收入群體,常常有家庭因病而陷入貧困,甚至脫貧后因病返貧,更需要基本的醫療保障。
六是加快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健全矛盾調處機制等。
這些部署充分反映了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而且每一項部署幾乎都涉及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對政府加強和改善公共服務、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政府在這些方面有積極作為。
2008-10-23 11:33:13
第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意義重大。怎么樣促進發展方式的轉變?中共十七大提出,我們要實現“三個轉變”,其中包括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拉動向一二三次產業協同拉動轉變;由過去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的消耗來促進經濟增長,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實現這些轉變,同樣對公共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幾年,消費對經濟拉動的作用仍然偏低,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老百姓對未來的支出預期不確定。因為,人們在養老、醫療、住房、看病、子女教育、就業這幾個方面的預期消費支出增加,導致人們當期不愿意花錢,而愿意拿更多的錢去儲蓄。因此,要刺激消費,要求政府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務,通過增加政府的公共服務開支,增加低收入者、貧困家庭的補貼等,來拉動全社會居民的即期消費,以此來促進經濟增長由消費、投資、出口協同拉動。如果政府不出手,完全依靠市場,就會惡化老百姓的支出預期。
2008-10-23 11:33:49
勞動者素質提高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不光包括就業以后在崗培訓,還包括人生下來就要受的教育等。通過加強公共服務促進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促進服務業的發展,對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能起到積極作用。這方面,政府的手閑不住是對的。這也是提出來要加強公共服務的重要背景。
2008-10-23 11:34:37
第四,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我國在改革發展新階段提出來的新要求、面臨的新挑戰。改革開放30年來,特別是在早些年,我們比較多地是在體制外部創造一個改革的增量優勢。也就是說,在改革步驟上,計劃經濟的存量部分先不改,或體制內難改的往后放,而把改革重點放在加快發展包括民營經濟在內的非國有經濟,在體制外先形成改革勢頭,為突破傳統體制束縛摸索經驗,積蓄力量。改革開放到了今天,現在我們還想不動存量部分,還要繞開這個難題,恐怕越來越行不通了。因此,我們要向計劃經濟核心部分發起攻堅。計劃經濟的核心部分,我個人認為有兩條:一是政府職能;二是壟斷行業。那么,轉變政府職能很重要的就是要研究如何從過去重點支持經濟建設,增加投資、跑項目、攀比GDP,轉向怎么完善公共服務體制。
2008-10-23 11:35:00
在這個階段,老百姓的公共參與意識提高了。最近幾年,各個方面對我國改革提出了一些反思和批評。如果這些批評是理性的、建設性的,是要推動改革前進的,我覺得的是應該歡迎的。但是,還有一些噪音,是否定、懷疑改革,甚至想使改革停頓、倒退的。我個人認為,這至少是缺乏建設性的。我們要著眼于解決問題,大家各方面都出一點主意。因此,對于理性、建設性的批評,我們應該認真傾聽,從諫如流。包括,怎么樣提高改革的參與度,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透明度,增強改革舉措的協調性,以及如何實現改革成果的全民共享等。這樣,可以使大家覺得改革是為了給自己帶來好處,至少是能夠給大多數的人帶來好處的。如果我們的改革是透明的、開放的、善于聽取各個方面意見的,那么,人民群眾就會積極參與改革、參與改革方案的設計、參與改革思路的論討,他們就會成為改革的擁護者,這對我們新階段的改革將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力量。我想,這對我們探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有重要意義。
2008-10-23 11:35:41
二、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還有幾個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我簡單提一提:
第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應當突出重點。公共服務的涵蓋范圍很廣,現階段我們要重點解決最基本、最突出的問題,例如,公共資源配置嚴重不均衡的問題。現階段基本的公共服務是什么?我認為首先是義務教育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長期以來,我們對這兩方面的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嚴重失衡。比如,我們的教育資源、衛生資源大量投入城市、投入高等教育,而對基礎教育和農村基本衛生服務的投入明顯不足,導致農村邊遠貧困落后地區的基礎教育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基本醫療服務也嚴重落后。中西部很多地方還沒有普及義務教育。這個偏向如果得不到迅速、有效的扭轉,我們就會繼續走彎路。因此,在這個時候,我們首先要扭轉公共資源配置失衡的偏向,讓公共資源更多地向義務教育和基本醫療、特別是邊遠貧困的地區和社會群體傾斜,使之盡快改變基本公共服務嚴重不足的狀況。
2008-10-23 11:35:59
第二,要探討不同層級的政府職能怎么樣迅速轉變過來。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方面,中央和地方的職能是不一樣的。比如,在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過程中,明確中央政府負責均等什么,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我國在研究主體功能區規劃時,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限制開發、重點開發、禁止開發四大類功能區。在這里,中央政府應該滿足不同地方的基本公共服務要求。比如,在禁止開發和限制開發的地區,需要完善中央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等,單靠地方政府往往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明確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基本職責分工。
2008-10-23 11:36:52
而地方政府的職能也要界定清楚,不宜隨意擴大。比如,政府的職能主要有四項:經濟調節、社會管理、市場監督和公共服務。經濟調節就是指中央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地方政府沒有這個職能。地方政府管理什么?主要是后面三項,即社會管理、市場監督和公共服務。中央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尤其是總量調控政策,其性質就是一刀切。例如中央銀行不可能給東、中、西部三個地區制定不同的基礎利率。那么,我們通過什么來平衡不同地區的差異呢?主要應通過相關的區域政策和競爭政策來解決總量調控政策所不能解決的矛盾。區域政策要區別對待,不搞一刀切,這是促進各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基本政策工具,對穩定宏觀經濟也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明確中央、地方政府在職能轉換當中各自的重點應該放在哪里,這是需要深入探討的。
2008-10-23 11:37:10
第三,我們研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應該研究怎么樣利用好市場機制。提供公共服務的主體通常是政府,特別是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政府應有的責任決不能推卸,決不能弱化,但也決不能排斥市場機制,反而還應善于利用它來增加公共服務的供給,改善公共服務的質量,降低公共服務的成本,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益。這一點對我國具有針對性的意義。
2008-10-23 11:37:24
以日本醫療服務為例。日本的醫療收費全部是政府定價,私人醫療診所不能自行決定價格。日本的醫院不用經濟收入多少來衡量服務績效,而是實行記分制來衡量。在基本醫療和衛生服務的供給上,日本政府是允許私營機構進入的,這就是市場機制。再有,日本的公共醫療機構,他們的醫療服務記分、醫療機械維修和清潔衛生都盡可能包給社會化的專業組織,這也是市場機制。這個很生動的例子有助于我們理清思路,不要以為政府全包就符合基本公共服務的本來意義,也不宜把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存在的問題不加區別地歸罪于市場化。所以,我們在提供公共服務這個問題上,應該研究擴大供給的參與程度,鼓勵各種社會力量進入公共服務供給領域。通過社會化、專業化的競爭機制,來促進公共服務收費的降低、服務項目的增加和服務質量的提高。
2008-10-23 11:37:44
三、實施國家人口發展戰略,優先投資于人的全面發展
“優先投資于人的全面發展”,是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的核心理念。它的涵義是,要緊緊抓住人口撫養負擔較輕、社會儲蓄率較高、人力資源充裕、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有利時機,將公共資源優先安排到人力資源開發上。這一核心理念,是科學發展觀在人口發展戰略中的具體體現。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人文關懷和社會和諧,更加重視發展機制的人文特征、發展內容的整體協調、發展進程的持久永續,以及發展成果的全民共享。人的全面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動力、目的和歸宿,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要求。優先投資于人力資源開發,正是為激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積極創造條件,從而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和源泉。
2008-10-23 11:37:58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發展階段,必然要求優先投資于人力資源開發。在初步實現小康的基礎上,城鄉居民對改善生存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滿足精神文化需要的呼聲日益強烈。從現在起到未來十幾年間,我國既有人口撫養負擔較輕、儲蓄率高的有利條件,又面臨人口老齡化超常加快的挑戰。在增強綜合國力的基礎上,把公共資源更多地優先投資于人的發展,促進人的素質全面提高和生活質量全面改善,這是基于我國現階段國情、抓住機遇和化解風險的重大戰略選擇。
2008-10-23 11:38:14
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實現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優先開發人力資源。我國人口態勢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在勞動力總量充裕的同時,結構性短缺開始顯現。城市熟練技工供不應求,局部地區開始出現普通勞動力短缺。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進入城市,局部農村也出現勞動力不足。社會“未富先老”,可能使儲蓄率逐步降低。必須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力度,激發知識、技術和管理的創新活力,提高勞動效能和資源利用效率,促進高素質人力資源對自然資源和貨幣資本的替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有效緩解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
2008-10-23 11:38:37
中國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競爭,必須大力開發人力資源。當今世界,知識和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越來越大,人力資本的收益率越來越高。我國與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反差。據估算,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的貢獻高達75%,大大超過自然資源和貨幣資本25%的貢獻程度。而我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僅為35%,遠遠低于自然資源和貨幣資本高達65%的貢獻份額。我們在參與國際產業分工時,應當清醒認識勞動力低成本的利弊得失,前瞻性地把握比較優勢轉移趨勢,推動我國由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本大國轉變,將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迅速提高勞動生產率。在繼續發揮低成本優勢的同時,更加重視培育新的高素質人力比較優勢,加大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增強核心競爭力。
2008-10-23 11:39:05
優先投資于人的全面發展,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明確階段性目標和投入重點。目前,我國已經具備較為雄厚的經濟基礎、比較有利的社會條件和人口發展態勢。應充分發揮公共政策的導向作用,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導,企業、社會組織和家庭廣泛參與的新格局。當前,應重點加強以下四方面的投入:一是加強對控制人口數量、穩定低生育水平的投入;二是加強對提高人口素質、開發人力資源的投入;三是加強對優化人居環境、引導人口合理分布的投入;四是加強對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公平的投入,特別是對社會保障、消除貧困等的投入。
2008-10-23 11:39:13
就全國而言,應當緊緊抓住中西部、農村地區、低素質人口和貧困人口等突出薄弱環節,以及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嚴重缺位的領域,加強和改善人口、扶貧、教育工作,大力發展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和農村基本衛生服務,公平配置公共衛生和公共教育資源。在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優先投資于人的全面發展的重點領域,可以有所不同。總之,這一核心理念是推進我國人口健康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需要各部門、各地方從落實國家人口戰略的高度,積極形成合力,共同推動人口、資源、環境的相互協調,促進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四位一體的和諧發展。
2008-10-23 11:39:41
國家人口發展戰略是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基礎性科學依據。人口戰略研究有許多重大的基本判斷、結論、預測、戰略理念、戰略目標和政策重點,十分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認識基本國情,為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研究提供扎實和科學的依據,對我們研究宏觀經濟運行和中長期發展都很有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例如,關于優先投資于人的戰略理念和政策目標,關于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相互影響的分析,關于人口態勢的預測,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這些成果有助于我們把握影響宏觀經濟穩定和中長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提出更為明智的政策建議。例如,人口增長、老齡化和流動態勢對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帶來那些新的挑戰,人口因素對我國城鎮化進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關目標提出哪些新的要求,如何采取更有針對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如何合理調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目標、重點和政策措施,如何走出一條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道路,等等,這樣一些經濟社會問題的研究出發點和政策歸宿,都需要求教于人口發展戰略的成果。
2008-10-23 11:40:00
謝謝盧中原主任的精彩發言。下面請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先生發表演講,主題是《新階段人的全面發展與改革目標選擇》,請大家歡迎。
2008-10-23 11:40:18
非常高興有機會參加這次層次很高、議題很重要的論壇。我是一個改革研究者,我想從改革研究的角度來談一談新階段人的發展問題。在這里我簡要的提出四個基本問題,以便說明我的主題。
第一個問題,我國社會發展階段的變化。從總體上說,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發展過程中可以大致劃分為既有聯系又有所不同的兩個發展階段。一是生存型階段,二是發展型階段。生存型階段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是解決溫飽問題;發展型階段是解決溫飽后聚焦人的發展。
2008-10-23 11:41:09
經濟發展水平、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城鎮化率等五個方面,可以作為判斷從生存型社會向發展型社會過渡的參考性指標。第一,人均GDP要高于1000美元以上。我們知道去年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2456美元。第二,消費結構變化,恩格爾系數要低于50%以下。第三,產業結構有兩個衡量指標,一是第一產業要低于15%,二是第三產業要高于40%。我國的第一產業到今年6月底所占比重已經降到9%,第三產業去年達到了40%多一點。第四,就業結構。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不高于50%,我們去年這個比例的數字降到40%左右。第五,城鎮化率要高于40%以上,去年年底我們的城鎮化率達到了45%左右。
參考這些指標可以作出這樣一個判斷。在我們所說的長期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當中,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已經比較好的解決了以人的溫飽為重點任務的生存型社會任務,我們現在開始進入以人的發展為目標的發展型新階段和新過程。
2008-10-23 11:43:16
第二個問題,關于社會矛盾的變化。隨著階段的變化,社會矛盾隨之也應該發生變化。我國社會發展階段實現歷史性提升,社會矛盾也隨之發生明顯的階段性變化。正如十七大報告指出的,“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階段性特征。”從基本國情出發,在注重廣大社會成員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這個主要矛盾的同時,更需要強調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按照十七大報告的要求,“堅持把它作為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
2008-10-23 11:48:53
現在的社會矛盾在一個總的主要矛盾沒變的情況下,矛盾的階段性特征是什么?我們可以從多方面來概括,至少有三條可以提出來。
第一,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同資源環境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人口素質由于人力資源不能夠在相當大程度上相匹配,自然資源加快了在資源環境中的巨大壓力,而且使這個矛盾越來越突出。
第二,全社會公共需求隨著社會發展階段的變化全面快速增長,而基本公共產品的供給缺失,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是嚴重缺失的,現在開始日益凸顯出來。
第三,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同公共治理結構建設相對滯后的矛盾日益突出。
2008-10-23 12:11:38
我們研究主要矛盾在階段性特征中對人的發展意義在哪里?我想我們可以看到,資源環境的問題說到底是一個勞動力素質問題,是一個人力資源如何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中提高貢獻力的問題。基本公共服務問題直接涉及到人類自身發展權利的問題,公共治理結構問題現在涉及到人們的參與、社會利益變化的這種協商。所以我們看到,注重社會矛盾的階段性特征對于我們及時調整政策,對于我們能夠應對社會變化,化解矛盾,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具有極大意義。
由此,我說我們的改革發展在新階段有三大任務。
第一,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重點,來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
第二,它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創新和建立公共服務體制,尤其城鄉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體制為重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
第三,以政府轉型為重點,加快建立完善、有效公共治理結構。
2008-10-23 12:12:22
第三個問題,新階段改革發展環境的變化。
新階段改革開放三十年,隨著經濟發展、社會利益分化、社會轉型速度加快,改革發展環境發生哪些變化,又由于最近國際金融危機對于改革發展形成哪些影響,我概括三個方面。
第一,改革發展開始進入高成本時代。我們原有的低成本、高增長,甚至低膨脹、高增長的增長路子,現在來看難以立足。
第二,社會轉型速度加快。隨著社會轉型速度的加快,社會矛盾、社會危機因素在增多,改革的路子也在開始發生變化。
第三,經濟全球化的紅利明顯縮減,某些負面影響開始凸顯。國際金融危機,受到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已經開始凸顯。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的出口導向的路子很難走下去。金融危機對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經濟的影響和沖擊將有一段時間。所以改革發展的環境應當說面臨著相當復雜、相當深刻的變化。與此同時,我們在這樣一個階段,人的發展必須從改革發展環境的變化來探討如何走出一條新的路子。
2008-10-23 12:13:24
最后我來談談第四個問題,新階段改革發展政策目標的選擇。
由于社會階段的變化和矛盾的階段性特征,我們說人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改革發展的基本目標。具體來說,在一個環境矛盾變化的階段,我認為現在有三件事情是極為重要的。
第一,擴大內需已成為新階段改革發展的現實壓力和重大任務。從98年開始提出這個問題,應當說雖然有所進展,但沒有實質性突破。因此新階段我們要內需,拉動消費,最重要的是在短期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加快以鐵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的同時來擴大內需,應當從人的發展來看。
2008-10-23 12:16:53
第二,推進城鄉一體化。如果基本社會保障可以到位,可以估計現在消費率至少可以提高到5個百分點以上。改善城鄉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對于我們拉動消費,擴大內需有極大的作用。
第三,要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相結合,尤其是我很贊成優先投資發展。我們在這方面需要投入的是巨大的,而且這方面的巨大投資對于轉變發展方式,走出一條以擴大內需為重點的和持續發展有極大的意義。
2008-10-23 12:19:54
上述是我談的四個問題。我想改革發展的基本性問題的探討,有助于這次論壇的主題。
貫徹落實三中全會精神,在我看來關鍵是盡快改革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中,最重要的是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安排。從這個角度,我在最近幾年的調研中看到人口計生系統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有著極為特殊的作用。
最近幾年我們每年組織對一些地區調研,經過研究調查發現,如果我們能夠依靠農村人口計生網絡,充分利用整合現有資源,可以大大節省構建農村服務網絡的成本,達到時間短、投入少、見效快的目的。2006年已先國家提出來,加快構建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議。所以我相信在貫徹落實三中全會,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進程中,人口計生網絡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謝謝大家。
2008-10-23 12:20:05
今天上午有五位領導同志和專家共同完成了所有的演講,對于中國過去三十年改革開放和人口發展的歷程進行了回顧,并就人口發展的理論、目標、路徑、法制建設、政府職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都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在今天下午閉幕的時候,我們將把這些主要觀點進一步提煉。上午的會議到此結束。
2008-10-23 12:21:13
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的會議是論壇的第二步,有五位同志發表主題演講。首先有請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發表演講。
2008-10-23 14:11:49
謝謝主持人。我非常高興有機會參加國家計生委和中國社科院聯合舉辦的論壇,我演講的題目是《人口因素對經濟發展的貢獻》。
長期以來,在中國經濟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奇跡的同時,在一些地方政府中也形成了"以GDP論英雄"的偏向。近年來,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同時,人們從理論上開始詢問:第一,GDP一個指標足以概括人類發展的全部需要嗎,換句話說,GDP足以解釋人類發展的所有維度嗎?第二,傳統上解釋GDP增長的那些因素真的足以囊括經濟發展的全部要義嗎?本文從人口發展的角度,借助人類發展指數這個新理念,嘗試回答上述問題,并探討人口政策對經濟社會發展可持續性的作用和貢獻。
2008-10-23 14:13:35
一、人類發展的內容和含義
西方的主流經濟學,幾乎把所有的智力努力都投入到如何提高以人均GDP衡量的經濟增長上面,相關的政策建議也都在于尋找那些能夠提高資本積累的因素。即使經濟學家越來越強調人力資本的作用,但是,也是把諸如教育、培訓和健康這些提高人力資本的因素,以及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作為手段和工具研究和觀察,而忽視了人作為發展的目的,因而,即使經濟學越來越關注人力資本,卻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中因找不到有效提高人力資本存量的途徑,而在實踐中顯得蒼白。另一方面,單純的GDP增長并不能解決收入分配的公平問題,以及人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關系。不能妥善解決好這些問題,經濟增長最終也難以實現又好又快,科學發展也將流于口號。
2008-10-23 14:14:04
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從直接關注人與生產資料的關系,到人與資源、環境的協調,以至越來越關注人的全面發展,走出了一條特殊的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道路,成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來源方面。例如,最初黨中央每年召開的人口工作座談會,被提高到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層次,在科學發展觀形成中是一個重要的標志。由此中國人口政策和人口戰略開創了政府以人為本,以人口發展的可持續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進程的特有實踐。
從觀察人口發展對科學發展的作用的角度,人類發展指數是一個可供借鑒的重要指標。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于1990年出版首卷《人類發展報告》,顯示出該組織看到了以人為中心的經濟與社會全面發展的需要。該報告把收入水平(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以出生時預期壽命代表的健康水平和成人識字率和毛入學率構成的教育水平結合起來,構造的人類發展指數,與傳統上單純使用GDP相比,在衡量人類發展成就方面要更為全面。
2008-10-23 14:15:35
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中國在全國城鄉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其內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從此,中國的生育率開始了大幅度下降,人口快速增長的勢頭得到了控制。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完成了向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較低的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與同等收入水平的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較早實現了人口轉變過程。主要表現是,人口數量得到有效的控制,總和生育率表現出持續的下降。1971年全國總和生育率為5.4,從那以后,這個指標大幅度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目前總和生育率為1.8左右,遠遠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相當于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水平。
這個成就不僅是控制了人口數量,更主要的是在上述諸種要素方面的改善,幫助促進了中國的人類發展。即無論是從預期壽命的提高、教育水平的提高,還是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幾個角度,都反映了人口發展的成就。圖2顯示了中國在過去三十年人類發展指數的提高。此外,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世界排位始終優于人均GDP的排位,標志著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成就。下面,我們分別從人口發展對經濟增長、教育水平提高和健康水平提高等構成人類發展指數的要素的貢獻角度進行考察。
2008-10-23 14:15:55
二、人口轉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在較早的人口學和經濟學文獻中,關于人口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主要著眼于人口總量或人口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而關于人口轉變的討論,也僅僅停留在生育率、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總量的層面上。在這些討論中,人們把人口發展納入了經濟發展的視野,是對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發展實踐的一項重要貢獻,豐富了人類對于發展的認識。但是,這個認識還不是全部。在某種程度上,它忽略了經濟發展與人口結構之間的關系,以及人口轉變最重要的一個結果是人口結構的變化而帶來的勞動力供給特征的變化。
隨著大多數發達國家和許多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相繼完成了人口轉變,人口學家開始觀察到這個轉變所導致的人口老齡化后果,從而人口結構變化首先被納入研究的視野。進而,經濟學家又觀察到伴隨著人口轉變而發生的勞動年齡人口的變化,及其對經濟增長源泉的影響。
2008-10-23 14:1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