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造成農村經濟欠發達地區男性擇偶困難,破壞現有以家庭為主的生產方式,阻礙當地經濟發展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加重社會養老經濟負擔。二是男性多余會增強勞動力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加劇女性就業難度;某些行業和職業中可能出現女性就業人口缺乏而要男性替代的現象;男性就業崗位會因為男性過多而飽和,由此產生的勞動力過剩會引發就業市場更加激烈的惡性競爭。三是女性婚齡人口嚴重短缺,將造成"婚姻擠壓"現象。同時,單身男性劇增,會危及婚姻和家庭穩定,引發色情業、拐賣婦女、買賣婚姻等問題,危害社會穩定。四是婦女地位問題,沒有生育男孩婦女的社會和家庭地位會受到威脅,而通過性別鑒定和人工終止妊娠或通過超生方式得到男孩的婦女,也并未因此從重男輕女的傳統枷鎖下徹底解放,進一步強化了性別歧視。總之,我們必須對這些問題保持清醒的認識。
2008-10-23 16:17:15
(三)危害具有長期性
人口問題的表現具有明顯的滯后性,現在呈現的人口問題是以往播種的結果。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是一種人口現象,有其自身演變的規律性,扭轉其發展方向,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
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文化基礎,是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生育政策基礎,是自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晚、稀、少"生育政策,逐漸緊縮到1980年開始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限制了家庭的生育數量,失去了靠自然多生達到生育男孩的機會;社會經濟基礎,是農村以"包產"、"包干"為主導的小農經濟體系,城鎮以具有強烈家族經濟特征的鄉鎮企業、私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的大發展,男孩的勞動力供給和家族財富傳承功能被彰顯放大;技術基礎,是B超等現代醫療技術廣泛普及,為非法的胎兒性別選擇提供了保障。這些要素的組合共同促成了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升高的現實。可以預見,所有這些要素并不會在短期內發生根本性改變。要想從根本上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需要做長期的艱苦卓絕的努力,要高瞻遠矚。
2008-10-23 16:17:44
中國出生性別結構失衡是一個嚴峻的客觀現實,由此所引發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還將進一步加劇。事實上,中國的出生性別結構失衡是和生育率快速下降、速成人口轉變同步爆發的,來勢兇猛。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艱苦卓絕的長期努力。中國出生性別結構失衡對社會經濟生活帶來巨大的沖擊,解決不好,將會危及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政治穩定。
2008-10-23 16:18:11
三、改善出生性別結構的行動
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和改善出生性別結構是政府和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關系政治穩定和社會和諧。中國在改善出生性別結構的行動中,主要從促進社會性別平等和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問題專項活動兩個方面大力推進,在政府層面和公民社會層面平行展開。政府主要通過采取各種法規和政策措施來提高婦女地位、促進性別平等;公民社會則主要在政府的協調下參與各項社會活動,充分發揮自身在促進性別平等活動中的作用。
2008-10-23 16:18:40
(一)促進社會性別平等行動
第一,政府層面的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男女平等就一直是中國政府在生活生產領域長期堅持的基本原則,1995年,這個原則進一步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并與世界婦女大會通過的《北京宣言》"社會性別意識主流化"理念相融合,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法律上,已經形成了以《憲法》為基礎,以《婦女權益保障法》為主體,包括國家各種單行法律法規、地方性法規和政府各部門行政法規在內的一整套保護婦女權益和促進男女平等的法律體系。政治上,積極探索促進婦女參與民主化進程的途徑,如完善法律體系建設,促進婦女參政;制定專門政策、規劃和綱要,向提高婦女參政水平傾斜。經濟上,促進婦女就業和維護婦女的勞動權益,保障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機會,共享社會經濟資源和社會發展成果。教育上,用法律保障婦女受教育的平等權利,通過掃盲、"希望工程"、"春蕾計劃"、職業培訓等方式提高婦女受教育水平。健康上,把婦女健康放在促進性別平等的優先位置,同時,開展優質服務、生殖健康、知情選擇、艾滋病防治等一系列活動促進婦女健康,提高婦女的預期壽命。在反暴力方面,立法防治對婦女的暴力和犯罪,堅決反對和打擊家庭暴力、拐賣和收買婦女兒童、買賣和包辦婚姻等,為遭受家庭暴力的婦女提供服務。
2008-10-23 16:19:13
第二,公民社會層面的努力。改革開放以來,以各種社會組織為載體的相對獨立的公民社會迅速崛起,并逐漸在社會管理和服務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目前,在中國性別平等領域相對活躍的非政府組織有三類:一是國際組織。以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為契機,聯合國機構、福特基金等國際組織開始進入到中國婦女及社會發展領域,引入社會性別平等理念,與政府和民間組織在促進性別平等方面進行了創新性、持續性合作。二是各級婦女聯合會、人口與計劃生育協會、共青團等社會團體成為鏈接政府與公民社會的橋梁,在促進性別平等方面卓有成效。三是各類研究型、服務型、聯誼型和綜合型等民間組織,如高等院校的女性研究中心、反對家庭暴力網絡、法律援助中心、農家女文化發展中心等,通常專注于某一問題和領域,為促進中國性別平等做出了積極貢獻。
政府和公民社會在促進性別平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盡管初衷并不是為了直接治理出生性別結構失衡,但客觀上卻起到了改善女孩生存環境和抑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作用。
2008-10-23 16:19:45
(二)治理出生性別結構失衡專項行動
這是針對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采取的專項治理行動,主要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公共政策治理,二是開展關愛女孩行動、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
第一,公共政策治理。以嚴肅查處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非醫學需要的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即"兩非")為核心內容。政府自1986年開始,即采取公共政策措施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查處"兩非"的法律法規,內容包括嚴禁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手術,處方管理終止妊娠藥品和促排卵藥品,嚴禁溺棄、殘害女嬰和拐賣、綁架婦女兒童的犯罪活動以及歧視、虐待生育女嬰婦女等違法行為等。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定》明確把"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列為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五大任務之一,在國家層面上進一步開展"關愛女孩行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推動"幸福工程"、"春蕾計劃"等社會公益活動。
2008-10-23 16:19:59
第二,開展關愛女孩行動,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目前,已經走過了自主探索和國家試點兩個階段,正在向深化擴展階段邁進。1996-1999年,在國家計生委宣教司、安徽省人口計生委、西安交通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對中國兒童生存性別差異的現狀、原因及其產生機制、政策意義等進行了為期三年的深入研究,并在安徽巢湖建立了"改善女孩生活環境實驗區",在宣傳倡導、生育健康培訓和社區活動等方面進行了成功的自主探索。2003-2006年,國家人口計生委在出生人口性別比超過110的24省(自治區、直轄市)選擇了24個縣(市、區)開展了國家層面"關愛女孩行動"試點工作,目標是針對女孩生存問題進行干預和治理,并總結出生人口性別比治理的經驗和模式,向全國推廣。經過3年的努力,試點探索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試點地區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呈明顯下降趨勢,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模式,女孩和婦女的生存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2008-10-23 16:20:19
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人口計生委等部門《關于廣泛開展關愛女孩行動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的行動計劃》(國辦發[2005]59號,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標志著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工作進入了擴展深化階段。這個階段的宗旨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以維護婦女和女孩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等基本權利和權益為目標,通過建立行為約束機制、利益導向機制和制度創新機制,改善女孩生存環境,使出生人口性別比逐漸趨于正常,促進性別平等,構建和諧社會,為中國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利的人口環境。
2008-10-23 16:20:41
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取得初步成果。主要表現在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速度已經明顯減緩,1995-2000年與2000-2005年比較,出生人口性別比從5年升高2.52降低到0.57;與此同時,2005年二孩和三孩及以上孩次的出生人口性別比水平分別比2000年下降了8.70和6.52。
2008-10-23 16:21:03
人口現象是長周期事件,在出生人口性別比問題上采取的任何決策,必須在解決當前問題的同時,為長遠的人口社會經濟后果做充分的準備。中國應對出生性別失衡各種挑戰的制度、經濟和社會基礎還比較薄弱。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將長期伴隨中國的社會發展,這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綜合治理出生性別結構失衡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
2008-10-23 16:22:15
四、治理出生性別結構失衡任重道遠
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綜合治理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參與,多部門齊抓共管。
(一)治理出生性別結構失衡的挑戰
目前中國女孩生存狀況和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并沒有根本性改觀,社會性別平等尚需努力。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綜合治理工作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刑法》中沒有追究"兩非"行為刑事責任的條款,依靠行政手段查處"兩非"不僅行政成本過高,而且易導致與"以人為本、依法行政"的理念相悖;部門協調機制落實不到位,相關部門對綜合治理工作具有"共識",但"共為"不足;區域協作格局沒有真正形成,特別是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的區域合作機制有待健全。
2008-10-23 16:22:22
第二,相關法律、政策中缺乏社會性別視角。保護婦女權利和權益的條款有缺位現象;法律政策條款中的相關規定缺乏可操作性;法律和政策規定在執行中由于文化制度因素的作用而發生扭曲;看似平等的條件實際上對男性更為有利。
第三,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為男孩偏好的生育文化提供了制度性基礎。農村的社會保障,除比較完善的三無人員"五保"供養制度外,養老保險、低保、計劃生育戶獎勵扶助、新型合作醫療等制度建設,與廣大農村群眾的需求相比還有非常大的差距。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家庭養老依然是主流,這進一步強化了養兒防老的觀念以及中國傳統生育文化中的男孩偏好。
第四,婦女總體社會地位仍然有待提高。婦女的政治參與程度和水平偏低,進展緩慢,從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性別平等的發展進程;婦女平等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機會不足,行業、職業和收入的性別隔離現象仍然十分嚴重。
2008-10-23 16:23:26
(二)統籌協作治理出生性別結構失衡
為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勢頭并最終使其恢復正常,全社會要在兩個方面進行堅持不懈的努力:一是普及社會性別意識,致力于改善女孩生存環境,提高婦女地位,促進婦女發展,實現性別平等;二是繼續深入開展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專項治理活動。
2008-10-23 16:24:07
1、在社會公共政策領域普及社會性別意識。
(1)完善和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實現從家庭養老到社會養老的轉變,改變男孩偏好產生和繁衍的制度性基礎。與國家目前大力推行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相結合,在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中分階段、分步驟地體現社會性別視角。根據普惠和優惠相結合原則,建立向計劃生育女孩戶家庭傾斜的農村個人養老儲蓄帳戶。在普遍建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基礎上,向農村計劃生育女孩戶家庭提供醫療補貼。
2008-10-23 16:24:21
(2)將性別平等理念貫穿于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采取綜合手段提高婦女地位。制定統一的社會性別公平國家政策框架,為不同部門制定詳細的政策提供指導。在提高婦女政治地位方面,以社會性別視角重新審視現有的婦女參政制度,制定適用于不同層次的完善而具有操作化的婦女參政政策。
(3)在提高婦女的經濟地位方面,制定面向婦女的就業措施。在企業實行"男女平等工作機會"認證制度。利用新農村建設契機,將扶持婦女發展的內容納入到國家整體規劃之中,通過咨詢、培訓等方式為婦女提供各種經濟發展項目支持,并提供銀行貸款、小額信貸幫助婦女籌措項目資金。
2008-10-23 16:24:38
2、深入開展治理出生性別結構失衡專項行動。
(1)深入開展關愛女孩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行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標本兼治的綜合治理新局面。建立部門協調機制,以中央層面的協調帶動地方層面的協調,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力"的綜合治理格局。在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和人口計生綜合改革的框架下,通過加強高層倡導,貫徹落實《行動計劃》精神,兼職成員單位和非政府組織、企業等公民社會代表共同研究出臺合作協調機制建設的各項措施,明確各合作主體的職責和權力,以中央層面的協調帶動和促進地方層面的協調,建立地方"一把手"負總責的組織領導機制,形成共識,達成共為。
2008-10-23 16:24:56
(2)秉承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的原則。針對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程度不同的區域,因地制宜,從行為約束機制、利益導向機制和制度創新機制三個方面分類指導,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制定具有地區特色的治理方案。既要抓好重點區域和人群的綜合治理工作,也要對目前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不很突出的區域做好監測,預防這些地區出生人口性別比出現新的升高現象。
2008-10-23 16:25:34
(3)加強國家和地方立法,推動生育政策適度調整。一是在刑法中增加"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罪"和"非醫學需要的選擇性別人工終止妊娠罪"條款,依法行政,嚴肅查處"兩非"。二是積極推動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的修訂工作,盡快取消生育間隔,以此限制以生育間隔不到為由的非醫學需要選擇性別人工終止妊娠行為。
(4)以獨女戶和雙女戶為對象,優先建立和完善計劃生育家庭社會保障制度。整合現有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以獨女戶和雙女戶為切入點,優先解決獨女戶和雙女戶家庭的社會保障問題。在全國范圍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前,使獨女戶和雙女戶家庭優先實現基本養老、基本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為重點的社會保障全覆蓋。
2008-10-23 16:25:49
社會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組成,兩性結構的均衡是和諧社會的一個基本前提。中國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型期,出生性別結構失衡本身以及所帶來的問題,將在未來更加復雜多變的人口背景下不斷升級,需要我們切實行動起來,把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作為系統工程納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總體規劃,創新公共政策體系,采取綜合的有力措施,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基本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態勢。同時,采取相關政策措施,動員社會各方面廣泛參與,改善人口性別結構,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創造盡可能好的人口條件。
謝謝大家。
2008-10-23 16:26:04
謝謝原新教授。下面請國家人口計生委政策法規司于學軍司長發表主題演講,題目是《完善服務管理體制、引導人口有序流動》,大家歡迎。
2008-10-23 16:26:17
各位領導、各位同志,大家好!我來做本次論壇的最后一篇發言。我發言的題目是《推動人口流動服務和管理體制創新促進城鄉科學發展》。
2008-10-23 16:26:40
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始于農村,也率先從農村取得突破。以農業生產責任制,特別是聯產承包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使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大增,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解放了農村生產力,釋放出數以億計的剩余勞動力。而隨后啟動的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大大增強了城市經濟活力,形成了對勞動力強大的拉力。在農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雙重作用下,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聚集。然而,由于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與其他制度的改革沒有同步進行,特別是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使農民進城遇到了阻力。于是,數以億計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在推力、拉力、阻力的多重力量作用下,亦工亦農,徘徊不定,不得不漂流于城市和農村之間,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流動人口。
2008-10-23 16:28:01
一、流動人口的現狀及特點
(一)流動人口數量龐大。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顯示,人戶分離人口為14439萬,其中,跨省流動4242萬人。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全國人口中,流動人口為14735萬人,其中,跨省流動人口4779萬人。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流動人口增加296萬人,跨省流動人口增加537萬人。
另據國家統計局2008年2月公布的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2006年全國農村總勞動力資源為5.31億人,其中外出從業勞動力1.32億人,男勞動力8434萬人,占總量的64%,女勞動力4747萬人,占總量的36%。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2007年全國暫住人口統計資料匯編》統計結果顯示,2007年,全國公安機關登記的暫住人口突破了1億,達到了10441萬。其中,男性6030萬,占總量的58%,女性4411萬,占總量的42%。
2008-10-23 16:28:15
國家人口計生委2006年,人口計生委開始試驗統計流動人口有關信息,2007年開始正式統計。統計結果是:2007年,全國流動育齡婦女總量為5599.5萬人。其中,已婚育齡婦女為3162.1萬人,跨省流動育齡婦女占56%,總數為3135.4萬人;省內流動育齡婦女占44%,總數為2464.1萬人。
從上述統計信息看,盡管統計口徑不一致,但是中國流動人口規模不斷擴大的趨勢是明確的。從改革開放之初的幾百萬人,到1984年的2000萬,又到1995年的8000萬,再到目前的1.5億左右。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決定今后流動人口還會繼續增長。按著國家有關部門的規劃,202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將達到60%的水平,即城市人口將從目前的5.8億增加到8.5億,凈增加2.7億,每年平均增加2200萬左右。
2008-10-23 16:29:19
(二)流動人口分布集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跨鄉流動6個月以上的人口總量居前10位的省份分別是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福建、上海、遼寧、四川、北京、河北。這10個省市區占全國流動人口總量的大約63.3%。
2007年跨省流入育齡婦女數量居全國前六位的省(市)依次為:廣東、浙江、江蘇、上海、福建、北京。上述6省(市)跨省流入育齡婦女之和為2119.8萬人,占全國總數的80.3%。
跨省流出育齡婦女數量居全國前六位的省份依次為:安徽、四川、湖北、河南、湖南、江西。上述6省跨省流出育齡婦女之和為2092.8萬人,占全國總數的66.7%。
2008-10-23 16:29:35
(三)流動人口的主體是育齡青壯年。年齡集聚,結構輕。在流動人口中,"80后"、"90后"是主體。15-30歲占70%,35歲以下占80%。以此推算,在全國1.4億流動人口中,15-30歲的大約為有1億,35歲以下的大約為1.12億。近年來,流動已婚育齡婦女比例逐年提高,已接近流動人口的30%。流動人口的主體是處在生育旺盛期的育齡人口,他們對計劃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務有巨大的需求,要求我們關注他們的性和生殖健康需求、管理和服務,是人口和計劃生育部門管理和服務的重點目標人群。
2008-10-23 16:29:52
(四)流動人口以務工經商為主。人口流動的原因有多種,普查結果的分析表明,社會經濟因素是導致人口跨省流動的主要原因,而務工經商又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其中農民工是主體,占80以上。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結果,在全部跨省流動人口中,79.0%是以務工經商、工作調動、分配錄用等經濟原因為主,只有21.0%是由于婚嫁、隨遷家屬、投親靠友等生活原因造成的流動。同樣,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的數據也顯示,因為務工經商、工作調動、分配錄用而流動的占74.73%。而據公安部的統計,從事務工、務農、經商和服務的暫住人口占87.97%。因此,流動人口中的絕大多數是為生存和發展,絕不是"盲流",也不是"超生游擊隊"。
2008-10-23 16:30:06
(五)流動人口開始呈現出"不流動"現象。跨省流出的時間逐漸加長。從下表中可以看到,多數跨省流動人口在流入地居住的時間在一年以上,成為流入地的常住人口,僅有三分之一在流入地居住不滿一年。許多流動人口已經不再頻繁流動,而是逐步融入居住地,成為現居住地常住人口。特別是流動人口的第二代,不認為自己是流動人口,有的甚至沒有回過戶籍地,不了解家鄉的情況,完全與現居住地的文化融合。這就要求政府在各項工作中,充分考慮到這部分人的情況。
2008-10-23 16:30:23
對比1990和2000年兩次人口普查結果后發現,在有流動人口的家庭戶中,戶主與配偶均為流動人口的比例從1990年的7.44%上升到2000年的46.06%。這說明,近年來,流動人口舉家遷居城市或在城市長期定居的比重越來越大,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已經成為流入地的"新居民"。流動的人口已經不再頻繁流動,越來越多的農民逐步脫離農業,逐步融入居住地,成為現居住地常住人口。因此,政府對這部分人不能視而不見,而應該一視同仁,才可能避免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出現"城市病"。
2008-10-23 16:30:38
(六)流動人口的生殖健康水平亟待提高。流動人口絕大部分來自農村,與城里人相比,他們的教育水平、勞動技能、生活條件、保健意識等各方面都處于弱勢地位。從公共衛生的角度看,流動人口也是疾病,特別是傳染性疾病感染和傳播的重點人群。近年來的調查結果顯示,流動育齡婦女住院分娩、婚前檢查、婦女病普查率均低于戶籍人口,而流動人口孕產婦死亡率則高于戶籍人口。流動人口是性病和艾滋病的易感和高發人群。因此,如何向流動人口提供有效的生殖健康服務成為目前有關政府部門面臨的重要課題。
2008-10-23 16:30:58
(七)流動人口是城市中的弱勢群體。流動人口大多分布在城鄉結合部或者"城中村",形成低層次經濟圈和生活鏈。由于現有戶籍制度與城市各項政策的影響,即便在同一區域中流動人口與城市居民也形成相對隔離的兩個群體,在經濟利益、社會交往上形成兩個互不相同的體系,造成心理與文化上的隔離與互不認同。所以,如何增強政府管理的有效性和公共服務的可及性,促進流動人口和戶籍人口的融合就成為做好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的關鍵。此外,流動人口以非正規就業為主,收入偏低。與城市非農業戶籍的人口相比,流動人口,特別是農民工一般是在工資較低、工作條件差、就業不穩定、無醫療保險、無社會保障、無升遷機會的城市非正規部門就業。在某種程度上說,流動人口是弱勢群體,需要特殊的保護。
2008-10-23 16:31:43
(八)流動人口中的"三留守"現象突出。農村大量青壯年進城務工,留在農村的多數是婦女、孩子和老人,形成了特殊的"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和"留守婦女"現象。留守的父母缺少依賴,留守的孩子缺少關懷,留守的配偶缺少情愛,已經成為農村社會發展和穩定的突出問題。此外,一些有水平、有頭腦、有能力的青壯年人口紛紛外出打工,謀求發展,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大量的農民外出,使得土地荒蕪現象嚴重,造成資源浪費。因此,我們在強調流入地管理和服務的同時,流出地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和服務也有重大責任。
2008-10-23 16:32:09
以上僅僅從一些方面討論了流動人口的現狀和特點。流動人口在其他方面,例如,文化、心理、性格、習慣、網絡等都有鮮明的特點,在此不一一討論。自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出現"民工潮"至今已20多年了。人口流動加速了信息流、資金流、文化流的傳遞,溝通了城鄉社會經濟聯系,推動了城鎮化的進程。與此同時,流動人口的規模由小到大,由個人流動到家庭流動,由短期流動到長期流動,由近距離流動到跨省流動,不斷改變的人口流動形態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不同的人口、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的現象和問題,不斷地沖擊著傳統的制度框架,對公共管理與服務部門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8-10-23 16:33:05
二、做好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重要意義
我國人口流動規模龐大,改變了傳統的人口格局。流動人口問題表面看,是人口在空間分布上的變化,是個人口自身的發展問題。事實上,流動人口問題的背后是個人和家庭的發展問題,是城鄉統籌和諧發展問題,是社會穩定、公平正義和國家安全問題。因此,做好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實現人口有序流動和合理布局,是個如何實現科學發展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必須切實抓好:
2008-10-23 16:33:23
(一)做好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我國流動人口以農民工為主體,規模龐大、分布廣泛,解決好流動人口問題事關我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如果新移民不能與當地居民融合、和諧,將會影響社會的穩定。因此,做好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尊重其主人翁地位,維護其合法權益,促進其同當地居民和睦相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直接關系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具體舉措。
2008-10-23 16:33:45
(二)做好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流動人口,特別是農民工是我國經濟建設中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結構變革的巨大力量。流動人口分布在國民經濟各個行業,在加工制造業、建筑業、采掘業及環衛、家政、餐飲等服務業中已占從業人員半數以上,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流動人口作為城市的勞動人口創造了中國GDP的20%左右。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能保持高增長,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流動人口帶來的勞動力比較優勢。與此同時,流動人口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流入地經濟發展與勞動力相對不足的矛盾,為城市建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正如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指出的:"進城就業的農民工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城市創造了財富、提供了稅收"。如果沒有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工業化、城市化的目標無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會受到影響。
2008-10-23 16:33:58
(三)做好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然要求。人口流動促進了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市化進程,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發達地區帶動落后地區的有效途徑。我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55%,農業創造的增加值卻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因此,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必須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和人口。如果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不出去,農村的發展將受到影響。農民進城務工是近年來農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外出務工已經成為許多地區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做好流動人口的服務和管理,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實現人口合理分布,緩解農村人口壓力,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是貫徹落實國務院5號文件的具體舉措。
2008-10-23 16:34:12
(四)做好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是促進農民全面發展的需要。流動人口多數來自社會經濟發展落后的農村地區,如何把農村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環節。人口流動過程有如一所大學校,通過人口流動,在流動中提高了素質。無論他們留在城市,還是繼續從事農業,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開闊了眼界,更新了觀念,適應城市和工業文明,適應現代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受到了教育,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素質,提高生存和發展能力,培養和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
2008-10-23 16:34:29
(五)做好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是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必然要求。流動人口事關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進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轉變戰略目標的實現,是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重要任務之一。各地統計顯示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是薄弱環節。一是流動人口違法生育現象突出,約占違法生育總量的60%-80%;二是流動人口出生人口性別比大大高于戶籍人口,推動了全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升高;三是流動人口缺乏計劃生育/生殖健康知識和意識,生存條件差,出生嬰兒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明顯高于本地居民;四是流動人口的基本權益沒有得到有效保障,計劃生育管理中的侵權行為依然存在,流動人口、農民工難以享受免費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相關的健康保健服務。因此,做好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是貫徹落實中央《決定》,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具體舉措。
2008-10-23 16:34:40
總之,引導人口合理有序的流動是按照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緩解農村人口壓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是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是促進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改變農村人口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也是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需要。因此,必須站在全局高度,深刻認識做好人口流動服務和管理的重要意義。
2008-10-23 16:34:55
三、人口和計劃生育部門在做好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的作為
中國自1980年開始實行比較嚴格的全國性計劃生育政策,始終面臨如何做好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的難題。因此,人口和計劃生育部門較早地關注到流動人口給計劃生育工作帶來的挑戰。為了破解這個難題,各級人口和計劃生育部門及其廣大基層干部在計劃生育的實際工作中,不斷探索適應新形勢要求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工作機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2008-10-23 16:35:21
(一)研究制定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政策法規,初步建立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的法規體系。早在1991年,經國務院批準,國家計生委發布了《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辦法》。1998年,經修訂、完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管理辦法》再次以國務院行政法規的形式發布。這也是迄今為止各部門中唯一一部關于流動人口的國務院行政法規。2001年《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確立了"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工作由其戶籍所在地和現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負責管理,以現居住地為主"的原則,為依法開展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2003年制定出臺《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工作若干意見》,確立以人為本、依法維權、管理與服務相結合的工作發展思路。這些管理規章的頒布實施,為全國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和工作規范,對促進人口流動,滿足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和生殖健康的需求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008-10-23 16:35:39
(二)積極推動創新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制機制,促進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的綜合治理。2004年第一次召開了全國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會議,總結推廣浙江省寧波市流動人口"屬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務"的成功經驗,推動各地建立以現居住地管理為主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機制。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定》要求建立統一管理,優質服務的新體制。近年來,各地緊緊依托黨委、政府,充分發揮各級綜治委和農民工辦職能作用,深化流動人口管理服務體制改革,將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和管理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城市公共管理服務體系,創新完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制機制,積極促進綜合治理,形成了多種服務管理模式,強化了政府公共服務和管理的職能。
2008-10-23 16:35:53
(三)機構不斷健全,服務網絡不斷拓展。隨著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任務的加重,大多數省級人口計生部門已增設了流動人口管理機構,截止目前,全國已有24個省(區、市)人口計生委成立了獨立的流動人口處或事業管理單位。《國家人口計生委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已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并于2008年7月10日正式印發。 根據國務院批復國家人口計生委的"三定"規定,國家人口計生委增設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司,主要職能是:研究提出促進人口有序流動、合理分布的政策建議;擬訂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工作規劃;研究規范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工作制度;指導地方建立流動人口計劃生育信息共享和公共服務工作機制。
2008-10-23 16:36:12
(四)通過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信息化建設,推動區域協作。2003年,建成了"全國流動人口計劃生育信息交換平臺",確立以信息引導服務和管理的工作思路,初步實現流動人口計劃生育信息戶籍地與現居住地之間的異地交換和共享,提升了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的水平,推進了流動人口管理服務體制和工作機制的創新,已經成為流入地和流出地對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的有效載體。近幾年,在這方面又有新進展。各地依托育齡婦女信息系統(WIS),建立和完善流動育齡婦女管理服務信息系統。積極通過區域協作,開展跨地區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信息交換試點工作。逐步實現流動人口計劃生育信息互聯互通、適時變動、異地查詢、區域協作等多項功能。
2008-10-23 16:3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