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1年宏觀調控取向及結構性改革預測
(一)穩步加快資源價格體制改革的進程
資源價格體制改革的總體原則是在充分考慮社會各方面承受能力的情況下,逐步建立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求關系、環境成本等因素的市場化價格形成機制。一是繼續加快推進成品油和天然氣價格改革,減少對成品油和天然氣價格的行政化控制;二是繼續加強煤電聯動,推進電價改革,逐步做到發電和售電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輸電和配電價格由政府監管;三是加快供熱、供水等公用資源價格改革進程;四是健全煤炭等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到2011年,國內資源價格可望與國際價格基本接軌。
(二)利率市場化改革進入實質性階段
首先,逐步將Shibor和國債收益率培育為我國短期和中長期金融市場的基準利率,疏通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與信貸市場的利率傳導渠道;其次,進一步放寬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浮動范圍,存貸款上下限逐步向同期Shibor利率靠攏;第三,在推出利率掉期、遠期利率協議和利率互換等衍生品交易后,利率期貨、利率期權等產品有望推出;最后,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入,為確保銀行體系的穩定發展,相關措施將穩步跟進,其中,預計存款保險制度最早將于2008年底或2009年初正式建立。
(三)人民幣匯率綜合制度改革穩步推進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方面。一是不斷優化貨幣籃子結構;二是人民幣對國際主要貨幣的日均波幅將進一步擴大,與美元、歐元、日元等國際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聯動關系進一步增強;三是保持人民幣有效匯率的平穩升值,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四是央行作為最后外匯供應商和需求者的角色不會輕易改變。
外匯管理體制方面。首先,對外匯跨境資金流動加強監管的同時,要拓寬跨境資金有序流出,促進跨境資金雙向流動。其次,有望進一步取消在外匯資金來源審核、購匯審核、利潤匯回等方面存在的不必要的限制。第三,在促進跨境資金雙向流動的同時,完善境外資金監管預警,防止出現資金短期內“大出”風險。第四,進一步擴大QDII投資額度和領域,逐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第五,人民幣對美元和非美元貨幣的日浮動區間有望進一步擴大。
外匯資金管理與外匯市場改革方面。其一,進一步促進官方外匯儲備和運用的多樣化,大力提升對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的參與度,積極拓展儲備投資渠道;其二,進一步提高主權投資基金運作效率,完善相應法律法規;其三,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引入更多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金融企業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促進外匯供求結構的多元化。
(四)金融綜合化經營有望取得實質性突破
一是預計未來三年內,銀行投資保險公司的模式將得到極大的發展,隨著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銀行新設立保險公司的模式存在較大的可能性;二是隨著綜合化經營步伐的加快以及相關配套措施的跟進,未來三年普遍采取由銀行持股證券公司的模式的可能性較大;三是切實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
(五)稅收政策松緊搭配
第一,分稅制改革可能實現較大突破。改革將增加中央財政對財稅收入的分享比例,為建立和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奠定良好基礎。第二,調整、優化稅種結構。一是擇機推進資源稅制度改革,實行從價計征,促進資源節約;二是未來可能繼續適度下調企業所得稅率,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三是將適時開征燃油稅和物業稅;四是繼續加快增值稅轉型步伐。第三,進一步完善進出口關稅政策,積極擴大進口,并優化進出口貿易結構。第四,加大促進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行業稅收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力度。
(六)財政政策效果更加明顯,對“三農”及轉移支付投入力度加大
我們預計財政政策在未來三年將進一步向“三農”傾斜,提高“三農”財政預算資金的絕對額和增長幅度。此外,財政政策還應與金融政策、產業政策等協調配合,加快農村產業結構升級,推進城鎮化進程,打造縣域經濟增長點,逐步縮小城鄉差距。除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外,國家下一步將繼續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社會保障投入。此外,還將加大對教育、醫療和廉租住房建設等方面的支出,繼續促進就業,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強化安全生產和應急保障。
(本報告僅代表個人觀點,與所在機構無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