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性事業單位:考核績效很難
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盡管在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存在一定難度,但是對教育、醫療這些單位來說,設定目標很明確——針對職工個人。然而在中國,目前存在著一些行政性事業單位,因為工作性質的特殊性,讓績效工資考核遇到了真正的難題。
“我所在的是行政性事業單位,大家坐在一個辦公室里,生產的產品(課題)都是整個單位的,怎么界定好壞?所以,這項改革在我們單位行不通。”郭先生是北京一家行政事業單位的研究員,從看到“績效”兩個字,他就覺得這項改革在行政性質太強的事業單位,會因為“官本位”等原因而無法實現獎勤罰懶的目標。
郭先生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目前他們單位的工資還沒有嘗試進行績效工資改革,最大的難點是很難確定一個崗位工作人員的應該工作量是多少。
“我們這邊的課題都是單位的,基本上都是領導牽頭,課題組組長都是大小領導。但具體的活基本都是一兩個人在做。結題時卻是大小領導一大串,干活的排在最后。如果用成果去考核,最后考核得高分的并不一定是干活多的人,而是各級大大小小的領導。”郭先生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他日常的工作就是做課題,經常在領導牽頭的課題擔任主筆,但每次自己的名字都會署在一長串人名的最后。
郭先生告訴記者,除了做課題,他還要給單位領導寫講話稿。而按照版權法規定,這些講話稿的版權應該屬于領導,他做的這些工作,其實也都是為領導服務的。但是這種甚至連署名都談不上的“工作績效”又該怎么考核呢?
“我們跟大學在績效考核上沒有可比性。大學有課時和個人發表論文的科研這些跟個人密切相關的數字指標,考核起來相對容易。但是,在我們單位,單位的工作才是工作,如果個人寫文章,只能算業余的,更不在考核之列了。而且我們業余寫的文章,領導看到了還會很不高興。”郭先生埋怨說。
醫療單位:“開前門”與“關后門”
事業單位似乎“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醫療衛生事業單位更是如此。
北京某醫院的陳醫生告訴記者,他們醫院的醫生收入差距拉得特別大。而這些差別并沒有直接體現在醫院發給個人的工資單上,盡管工資單上也有真正反映水平高低和勞動量多少的差距,但是醫生私下的外出會診、在外面接手術以及醫藥回扣等獲得的額外收益卻相當可觀。而這些收益無法在工資上體現。
“我們醫院把工資、補貼、獎勵等跟醫療工作量掛鉤,換句話說,是跟個人給醫院帶來的收益掛鉤的,比如做了多少個手術,開了多少錢的藥等,都會在工資單中體現。但是有的大夫除了醫院的工資收入,還到外面去做手術;吃醫藥回扣的事更是杜絕不了。這些都是隱性的,都不可能打到基本工資里面去。”陳醫生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針對當前醫藥衛生行業的一些現狀,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研究員胡仙芝向《中國經濟周刊》分析,績效工資改革將實施績效工資與清理規范津貼補貼相結合,意味著醫護人員“明收入”的增長,同時也意味著“暗收入”將大幅降低。
“這也是大家最近常說的‘開前門’和‘關后門’。‘開前門’就是實施績效工資有助于提高醫務人員的收入,‘關后門’就是糾正過去醫療中的不合理行為,清理收紅包、拿回扣的現象。”胡仙芝解釋說。
面對即將到來的2010年1月1日績效工資改革的最后大限,胡仙芝提示說:“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的大方向是確定了的,無論每個不同行業性質的事業單位改革有多難,都得往前沖。” (中國經濟周刊供中國網稿件 作者:王紅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