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化”讓公益性消失
2003年幼兒教育改革提出以社會力量辦園為主,財政傾斜于少數公辦園,許多幼兒享受不到國家福利
當國企改制在日益深入,中國的學前教育也朝著市場化的方向一路前行。
1997年國務院頒布的《社會力量辦學條例》和2003年實施的“民辦教育促進法”,都隱約描繪出幼兒園今后的市場化發展軌跡。
而與此同時,國際上美日法德等國家的學前教育正朝著另一方向發展。他們將學前教育作為整個教育的基礎,逐步納入義務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
中國學前教育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在相關著作中表示,國際上,……每一種幼兒園,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每一種學前教育形式,無論是正規還是非正規,都能得到國家和地方政府不同程度的財政性投入,每個進入學前教育體系的兒童都能得到政府完全的或部分的資助。
中國的學前教育的發展方向則正好相反。
2003年,十部委聯合下發《關于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要“以公辦園為骨干和示范,以社會力量興辦為主體”。
北京一位學前教育專家解釋說,其實這就意味,有限的財政性教育經費只投向部分公辦園,而大部分幼兒園要靠民間資金來投入。
中國學前教育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有數據顯示,2003年以來……占全國幼兒園總數70%以上的非公辦園,基本上得不到國家和地方財政支持。從非公辦園在園人數推算,至少有將近40%的幼兒享受不到國家的這種社會福利。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學前教育的不公平性。”課題組專家在調研報告中這樣寫,在1989年之前,我國的學前教育主要由中央和地方的投入為主。之后,財政投入開始向公辦園傾斜,覆蓋面且日益減少。
數據顯示,2008年北京只有145所公辦園可以享受財政投入。這意味著至少有百余所公辦園無法享受財政投入。
中央某部門幼兒園的負責人稱,他們園的經費沒有問題,來源不便透露。據知情者介紹,一些“優質園”收費“只是象征性的”,頗為低廉,接受的多是“條子生”、部門領導的子女。
北師大教授張燕發現,資源配置的不平等,源于政治地位的差別。“越是有權力的部門,他們的幼兒園也就越有錢、越好。”
學前教育課題組一位專家表示,我國所有相關政策都明確“公益性是學前教育的基本特性”。但從現實來看這“公益性”正在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