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賄”的邏輯
古玩送禮,有的以假充真,有的以真當假,不同目的,不同方式,各有各的道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米艾尼 | 北京報道
文強收到的那幅張大千青綠山水畫,曾被鑒定價值高達364萬余元。4月14日上午,庭審質(zhì)證時,法庭最終采信了國家文物局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關于此圖為一般仿品的鑒定結論。
古玩、名人字畫、高檔藝術品,甚至是國寶,被當作上貢的禮品,是時下非常流行的送禮方式。
暢銷官場小說作家浮石,在其成名作《青瓷》中,著重描繪了這一類“雅賄”怎樣在官場和商界間起到“溝通潤滑”的作用。
曾在藝術品拍賣行業(yè)摸爬滾打了多年的浮石,簡要概括了“雅賄”的“優(yōu)勢”:隱蔽安全、附庸風雅、充滿溫情。
“不過,‘雅賄’也是需要一個復雜鏈條來支撐的。在這個鏈條里,古董字畫本身只是一個個‘隱形的翅膀’。”浮石說。
送真古董的不多
“自古就有糧油一分利、百貨十分利、珠寶百分利、古玩千分利的說法。”鄭賀在北京天雅古玩城開了一家古玩店,專營玉器。30多歲的他入行將近10年。
據(jù)鄭賀介紹,這個古玩城里賣“老東西”(真古董)的并不多,有兩成就不錯,其余的基本都是贗品,而天雅古玩城在北京還算是比較正規(guī)的。
本刊記者在天雅看到,偌大一個古玩城,逛的人并不多。鄭賀解釋說,平時經(jīng)常來他家淘寶的,基本上都是熟客。“來我家買東西送禮的不多,因為我這賣的都是真古董,價格不菲。”
著名收藏家郭慶祥,如今已是國內(nèi)收藏界領軍人物之一。對于以古玩送禮,郭慶祥的看法是“自古如此”,不過是否送的都是真古董,“不好說”。
“中國的古董就這么多,哪這么容易就買到一件真品孝敬官員?”郭慶祥說,連他們這樣常年搞收藏的人,在市場上都很難淘到真正的古董。
鄭賀的觀點跟郭慶祥類似。“我們收老東西的方式就那么幾種,要么從市場上買,數(shù)量非常有限;要么從拍賣行買,但是拍賣行現(xiàn)在也沒有什么真正頂尖的東西,所謂的鑒定也不可信;要么就從國外買回來。”
鄭賀說,他經(jīng)常托朋友從國外帶一些古玩,“但能買到的都是平常物件,好的早進國外博物館了。”
他曾經(jīng)幫一個商人朋友帶了一塊羊脂玉的佛頭掛件,標價上萬。鄭賀坦率地說,羊脂玉這東西,非專業(yè)玩家根本看不出它值多少錢,同一個地方出的,都叫羊脂玉,其實價值差距很大。
后來,他聽說朋友把這個掛件送給了某領導,“其實,真的沒有鑒定書上寫的那么高價值。”
浮石也說,一般層級的“雅賄”,以假當真的居多。
比如求人辦事,如果送禮人覺得這是個一次性的事情,那就極有可能找個假古董,再想辦法弄個鑒定書,標上幾萬甚至是幾十萬,對方也不一定弄得清楚,事情還就辦了。
“這些自以為收了重禮的人,常常是掌握一定權力的官員,輕易也不好意思拿這些‘寶貝’去鑒定。等到行賄受賄事發(fā),這些東西被查抄以后,一鑒定才知道都是假的。”浮石說。
那么是不是這種“假東西”就完全是糊弄人,沒有經(jīng)濟價值呢?
鄭賀曾經(jīng)被一個朋友請去某領導家“鑒寶”,該領導的妻子擺了一屋子“古董”,讓鄭賀吃驚的是,沒有一件是真品。
當他把這一“噩耗”告訴領導時,對方沉吟了一下,鎮(zhèn)定地說:“沒事,假的也有處理辦法。”
“首先,假古董也可以叫藝術品,同樣可能以不菲的價格在市場流通;再者,假古董還有另外的多種變現(xiàn)方式。”鄭賀說。
古玩店的“潛規(guī)則”
據(jù)鄭賀講,他有個朋友,也是古玩店老板,就是憑著古玩店的“潛規(guī)則”,掙了2000多萬元中間費。“通常買古玩送禮的,背后原因都挺復雜,絕不是一送一收那么簡單。送禮的、古玩店、收禮的,各有好處。”
“他的一件古玩其實是贗品,只值幾萬元,被一個企業(yè)家買走,送給了某官員。在買的時候,這個企業(yè)家就跟他說好了,多少天后,如果有一個什么長相的人來,要賣出這件東西,就以真品的價格收了,差價由這個企業(yè)家出。”
鄭賀說,其實這就是一種變相送錢的方式。
“這件假古董,被同一個企業(yè)家買了5次,送給不同的官員,最后又回到了這個古玩店老板手里,而古玩店老板本人不費力氣賺到了5次中間費,加起來也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
鄭賀說,這就是實實在在發(fā)生在他身邊的事,這樣有“前途”的工作,也是現(xiàn)在不少古玩店的重要業(yè)務之一。
蹊蹺的是,這些收受禮物的官員,為什么都會把這件假古玩賣回給同一家店呢?
鄭賀點破了其中玄機---送禮人和收禮人早就知道是贗品,送禮人也會告訴收禮人,什么時候、到哪家店去把這個東西賣出去,價格大概多少。“這個流程三方都清清楚楚。”
“作為禮品的古玩、字畫,早已背離了其真實的價值,成為了一種‘介質(zhì)’。”浮石這樣評價。
他本人曾經(jīng)做過多年藝術品拍賣,2003年被牽扯進湖南長沙一樁著名的藝術品受賄案,在看守所呆了306天。對于這種古玩游走于官商之間的潛規(guī)則,他深諳其中的門道。
“在商人和官員之間,‘雅賄’改變了直接送錢的方式,兩個人之間不是那么赤裸裸的行賄受賄關系,而是有了藝術、收藏這些高雅的面紗。”
在各種“介質(zhì)”中,古玩作為“面紗”的掩護作用特別突出,究其原因,正是源于古玩價值難以估量的特性。
不少收受貴重古玩的官員,之所以敢收價值500萬元的古玩,而不敢收500萬現(xiàn)金,原因就在于可以“以為是贗品”。
浮石分析說:“收受古玩或者名人字畫,最重要的行賄證據(jù)就是實物,但是實物卻沒有明確的定價標準。”即使評估出來很值錢,受賄者也完全可以辯稱自己并不知道它的價值。
而對于已經(jīng)將文物倒手賣出的受賄官員來說,最后可能剩下的“蛛絲馬跡”就是古玩店的票據(jù)或記錄了。
“我們古玩界有個規(guī)矩,東西一經(jīng)賣出,不退不換,不開發(fā)票,往來不留記錄。”鄭賀說。
拍賣行成了“掮客”
學者吳思在《潛規(guī)則》一書中寫道:清朝末年的時候,京城中“雅賄”之風極盛,當時北京琉璃廠多數(shù)古玩店已淪為行賄受賄的掮客,而官員們則把自家文物放在古玩店由其代售,送禮者掏大價錢買了再送給官員。雙方不提一個錢字,大把黃金白銀卻源源不斷地通過古玩店流進官員腰包。
如今,除了直接從古玩店買進賣出的方式外,“雅賄”的另一個看起來更光明和公開的方式,就是通過拍賣行公開拍賣。
對鄭賀這些古玩店老板來說,拍賣會也是他們重要的進貨渠道之一。
鄭賀的經(jīng)驗是,如果看到一個他們感覺明顯不入流的物件,結果鑒定機構給出的鑒定是品相極好,或者拍賣的起拍點明顯不符合實物價值,基本上他們就應該起身走人了。
“最后絕對會有人以明顯高于實物的價格把那個所謂的古董拍回去,通常都是用手機打來電話就直接買下了,誰也不知道這東西是誰賣的,又是誰買的。”
看起來很神秘的拍賣過程,其實流程也并不復雜。浮石介紹說,最常見的一種方式,是送禮人把一件文物,通常是不值錢的贗品,通過熟人獲得專家或鑒定機構的鑒定書,再和拍賣行“合作”把它當作真品拿上拍賣會。
“關鍵的一個步驟是,送禮人會把這個贗品的產(chǎn)權確定成收禮人的,再找另外一個人把它以真品的價格拍下來,對拍賣行當然要給好處費,而收禮人就貌似合法地獲得了一大筆拍賣款。”
浮石所說的這種以拍賣行為中介的方式,其實跟古玩本身已經(jīng)沒有了關系。當做道具的贗品可能只在拍賣的當天展示一下,就又被擺回了原來的店鋪里。“所有這些復雜程序的設計,都是為了對抗第三方的監(jiān)督,某種程度上,更類似于洗錢。”
當然,進出拍賣行這樣的“大手筆”,并不是官員手中“玩物”進出的常態(tài)。通過拍賣行和古玩店老板中介的方式,還是容易留下痕跡。另外還有一個更簡單的辦法。
浮石說:“一個人,如果找領導辦事,直接送錢,領導多數(shù)是不肯收的。那么他可以送領導一個紅木小擺件什么的,這東西本身不值錢,領導也敢要。然后他找另外一個關系人,去收禮人家里轉一圈,偶然看見這個紅木小擺件,表示特別喜歡,要求收禮人以一個昂貴的價格,比如10萬元的價格出讓,領導如果同意,這個小禮品就被置換成現(xiàn)金了。”
“古玩、藝術品不是一般消費品,沒有辦法像一部手機一樣,可以清楚地計算出目前市價,而是完全取決于個人喜好。就算是一個紅木小擺件,人家非愿意出10萬元買,為啥不可以呢?”浮石認為,比起收取一個本身就價值昂貴的古董來,這種做法更順理成章,更不容易被揭穿。
相對于送真古董的“大進大出”,或者找古玩店、拍賣行來“暗渡陳倉“,“以假亂真”的送禮方式,在層級低一些的官商“勾兌”中似乎采用得更多一些。
“古玩送禮,有的以假充真,有的以真當假,不同目的,不同方式,各有各的道。”浮石說。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雖然洗錢的鏈條存在并運行著,真假古玩都可能變現(xiàn),但從媒體報道中,人們還是常能看到從那些落馬官員家中查出古玩和珍貴字畫。顯然,接受“雅賄”的人并沒有把這些真假藝術品都變成一般等價物。
蘇州畫院剛剛爆出的“雅賄門”風波(見本刊總第332期),已部分揭開了著名畫家的書畫作品成為“高檔禮品”的內(nèi)幕。
“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趨勢。”郭慶祥痛心地說,他親眼所見,一些較有名氣的當代畫家,為了滿足一些商人買畫送禮的目的,成批量地復制自己的作品,“沒有任何創(chuàng)造性,就是制造一種商品兼禮品。”
而有一些官員則喜歡得到這樣的禮品。浮石說,很多時候,他們只是為了滿足一種虛榮心---我有某某知名畫家的作品---這種高格調(diào)的占有,讓他們感到愉快。
“雅賄”是門很深的“學問”。浮石說,首先要了解收禮人喜歡什么,是喜歡字畫,還是喜歡古玩;是喜歡黃花梨的筆筒,還是喜歡紅木的筆架??總之,要投其所好。
其次,絕不能送太笨重的物件,要保證雙方能夠輕松交接。最好是體量不大,價值很大,“低調(diào)的奢華”。
收禮人的心理很復雜,但古玩字畫常常能夠滿足收禮人的各種需求:精神需要、收藏欲望、保值增值、安全隱蔽??古玩,簡直是一種天生的官場“玩物”。
然而用于“雅賄”的“最佳禮品”真的能夠掩人耳目,徹底安全么?浮石的看法是:絕不可能!
“‘雅賄’是自欺欺人,拐了一個彎,行賄受賄性質(zhì)沒有任何改變。可能很多人不清楚這些利益鏈的運作方式,對古董字畫的認識存在盲點,但是‘雅賄’的方式只是增加了檢察機關調(diào)查案件的難度,并不能為行賄受賄方洗凈罪名。”
賴昌星曾說:“制度條例再好我也不怕,最怕的是領導干部沒有愛好。”一語道破天機,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并不是說官員不能有愛好,如果他走正常的渠道,那他就是一個收藏愛好者,只是這個愛好一旦和權力掛上了溝,‘蛋縫’自然也就被蒼蠅盯上了。”浮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