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也會定向“遷徙”
全球地震活動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的分布有沒有規律?這是地震學家正在探索的一個重大問題。
土耳其北安納托利亞地震帶在1939-1967年間,大于(含等于)7級的地震自東經40°開始以每年約80公里的速度向西遷移,被認為是最典型的地震遷移現象的實例,逐次發生的地震在地表造成的破裂大體首尾銜接。地震遷移的實質就是構造斷裂帶的定向延伸,這也意味著一次地震遷移過程代表著一次已經鎖閉的斷裂再次活動的過程,該斷裂帶活動后會重新積累應力,蓄勢待發再開始下一輪的活動。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馬宗晉院士對全球尺度的6條大地震帶內1900-1990年中184次震級大于7.75級的地震進行了沿地震帶方向定向遷移的分析,認為那個階段全球地震的總體,如歐亞地震帶、菲律賓-新赫布里底群島地震帶、琉球群島-堪察加半島地震帶和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地震帶的地震遷移方向基本上是自西向東(南美洲地震帶例外),看來表面上雜亂無章的地震活動,仍然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在這個基礎上,中國地震局的李獻智和張國民進一步分析出中國大陸地震帶的地震遷移方向總趨勢與全球是比較一致的,表明中國大陸和全球地震活動有一定關系。由于中國大陸處于歐亞地震帶地震流的中下游地域,應該說歐亞地震帶的地震活動會更直接影響中國大陸的地震活動。歐亞地震帶內的印度板塊北界地區的地震活動與中國大陸地震高潮期具有同步性,其中興都庫什地區發生在中國大陸平靜期中的中深源地震,對預測中國大陸地震高潮期的開始具有前兆意義,而同樣位于印度板塊北界的緬甸中深源地震與中國大陸地震也有較強的相關性。
20世紀近100年來,全球地震自西向東的遷移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大西洋脊間歇性的張裂,非洲-阿拉伯板塊和印度板塊對歐亞板塊自西向東的推壓以及全球上地幔層總體上伴隨地球自轉自西向東旋轉漂移。前兩個因素中所涉及到的3個地域正好位于歐亞地震帶地震遷移線的3個起始地區,即馬德拉群島-葡萄牙地區、非洲與歐亞板塊碰撞帶地區、印度與歐亞板塊碰撞帶西部楔入角地區,從中可以表明這三個起始地域是有一定力學依據的。
中國隨同世界一道進入地震活躍期
一般認為,全球地震有活躍期,也有平靜期。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每個地震的活躍期延續3至4年,它們之間就是地震活動的平靜期,通常為3到5年,多的是10年。最近,中外學者紛紛發表言論稱地球已經進入新一輪地震頻發期,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楊學祥根據天文學、氣象學、海洋學的數據,通過數學、物理模型的模擬計算,認為從2004年印尼海嘯開始,到2018年,全球進入特大地震頻發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