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連線全部內容:
中國國家地理網:汶川地震后,中國國家地理網當時第一時間連線你,你當時就表示全球在未來進入地震的活躍期,中國發生7級以上地震的頻率也會增加。現在回頭看,過去幾年,特別是今年以來強震頻發,地球是否正處于地震的活躍期?
陳學忠:對,現在我可以更加肯定這個判斷了。2005年我就發表了《印尼8.7級地震對我國大陸地震趨勢的影響》的論文,當時我就判斷地球進入了地震的活躍期,實際上全球進入活躍期就是從2004年印尼8.7級地震開始的。
中國國家地理網:有專家曾在前一段表示,環太平洋地震帶活躍,但中國大陸近期不會發生破壞性的強震,而玉樹的地震顯然打破這個判斷。你怎么看?
陳學忠:不同專家會有不同的觀點,但地震研究應該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判斷問題,地震是地球整體運動的反應,不能限于環太平洋。正是因為地球板塊活動處于活躍期,那么中國大陸的各個地震帶發生7級以上強震的危險性肯定會加強!
中國國家地理網:青海玉樹的此次地震,標志著中國大陸進入的地震活躍期嗎?
陳學忠:我初步判斷玉樹地震的成因是汶川地震后巴顏喀拉地塊的回彈,青海玉樹這次地震發生的斷裂帶屬于巴顏喀拉地塊南邊界,汶川地震屬于巴顏喀拉地塊東南邊界。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是青藏板塊沖擊揚子板塊,此次屬于該板塊的回彈,玉樹地震的斷裂帶走向基本與汶川地震一致,說明玉樹就是上次汶川地震板塊回彈的著力點。
中國國家地理網:談一個大家關心的老話題,強震是人類面臨的最可怕的自然災害之一,作為一名地震研究者,地震預報是你的重要工作,但不得不承認,地震預測和預報在目前為止仍然是尚未攻克的世界性科學難題。你認為人類有希望攻克這個難題嗎?
陳學忠:誰都知道,要準確預報地震,首先要弄清楚為什么會發生地震。傳統研究地震成因都是基于兩個理論支柱,目前公認的主要是板塊構造理論和彈性回跳學說,以這兩大理論支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地震孕育和地震前兆模式都是為了解釋或預期一些地震前兆現象。這些模式一直被當成地震預報研究的理論基礎,但這些模式幾乎都假定性的,假定地震前,震源區有能量的積累,同時伴有應力和應變的增強過程。如果這個假定就是有問題的,是錯誤的,那么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前兆模式就有問題,就是錯誤的,以此為基礎的地震預報就不可能順利進行下去。
中國國家地理網:關于地震成因你有新的觀點?
陳學忠:是的,基于對汶川8.0級地震與地球自轉的關系的分析后,我提出的一個新的觀點,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自轉速率的變化。地球巖石圈由大小不同、質量不同的塊體組成。比如,大洋塊體薄、質量輕,大陸塊體厚、質量重。地球自轉速率變化時,就會造成這些塊體運動的差異性。這種差異運動可能使塊體之間發生“追尾”撞擊或摩擦,從而引起地震。地震能量來自于塊體間撞擊或摩擦時損失的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