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財政可行性是各方面共同關注的問題。雖然還沒有權威的綜合評估結果,但相關研究顯示,中國的經濟能力完全能夠承擔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要的財政投入。
例如,在按照2005年的免費標準推行全免費義務教育,2006年的財政投入需要630億元。但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人數在逐年自然遞減,2008年需要的全免費義務教育投入會降至605億元,2010年下降到576億元。三年1800億元的全免費義務教育財政投入預測以2005年的價格指數為基礎,考慮了基礎設施和教學設備的漲價因素。即使全免費義務教育的財政投入在這三年需要2000億元,也不會對中國的公共財政或宏觀經濟造成難以承受的壓力。
有報告 把基本衛生服務分為:1)由專門醫療衛生機構向特定群體提供的醫療衛生服務;2) 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該報告估計,向特定群體提供的醫療衛生服務的費用為300億元,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需要費用1500億元。政府還需要為非正規就業的人員及其家庭成員投入500億元,支持他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
如果把一天1美元的50%(按購買力評價計算為920元)作為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政府需要增加170億元的財政投入,以提高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標準。另外,政府還需要投入650億元支持全國4億非正規就業人員和自謀職業人員(包括所有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但這個投入可以通過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解決。
該報告認為,如果把剛剛開始投入的醫療救助資金計算在內,實現這些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政府每年只需要投入3720億元 ,僅為2007年全年財政支出的7.5%左右。把這筆投入與目前提供其他基本公共服務的經費相加,總額不會超過財政收入的20%,也就是說,包括公共衛生在內的公共服務總支出不會超過十五規劃提出的最高支出需求 。總體來說,30年的改革開放極大地增強了中國的經濟實力,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摘自中國[海南]改革研究院撰寫的《中國人類發展報告》)
|